第十五章 Mac发布:在宇宙中留下印记

完成作品,方为真正的艺术家

“1984”广告

1983年10月,苹果在夏威夷举行销售会议,乔布斯邀请比尔·盖茨和两个软件领域的高管米切尔·卡普尔(Mitch Kapor)与弗雷德·吉本斯(Fred Gibbons)飞来夏威夷参会。会议高潮是根据电视节目《约会游戏》改编的短剧,乔布斯扮演司仪,三位选手分别就是盖茨、卡普尔和吉本斯。伴随着节目欢快的主题曲,三个人上台就座。外形好像高中生的盖茨说:“到了1984年,预计微软将有一半的收入来自为Mac开发的软件。”现场750名苹果销售人员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乔布斯胡子刮得干干净净,显得精神抖擞,他笑容满面地问盖茨:“你认为Mac的新操作系统会成为行业的新标准吗?”盖茨回答说:“要打造新的标准,不能只是蜻蜓点水式地对现有标准略加改造,而是需要一场可以点燃想象力的彻底革新。而在我见过的所有机器中,只有Mac符合这一标准。”

虽然盖茨如此表态,但微软正逐渐从苹果的合作者变为竞争者。微软会继续为苹果开发应用软件(如Microsoft Word),但为IBM个人电脑开发的操作系统在公司营收中的占比正在快速增长。此前一年,Apple IIs的销量为27.9万台,IBM个人电脑及兼容机的销量为24万台。但1983年的销售数据却已经呈现出巨大的差异:Apple IIs的销量为42万台,而IBM个人电脑及兼容机的销量已经高达130万台。与此同时,Apple III和丽萨已经基本无人问津。

就在苹果的销售团队抵达夏威夷之际,《商业周刊》的封面报道深刻剖析了个人电脑市场形势的巨变。报道标题为《个人电脑之战:赢家是……IBM》,其中详细介绍了IBM个人电脑的崛起历程,该报道称:“电脑市场的主导权之争已经尘埃落定。IBM发出闪电战般的攻势,短短两年时间就占领了超过26%的市场份额,预计到1985年,它将统领一半的全球市场。同时,IBM兼容机也将占据25%的市场份额。”

这给即将在1984年1月上市的Mac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苹果对这款电脑寄予厚望,志在利用它与IBM的竞争中挽回颓势,而此时距离Mac上市只剩3个月。在销售会议上,乔布斯决定将这场对决的重要性演绎到极致。他走上讲台,悉数了IBM自1958年以来的种种失误,然后忧心忡忡地说:“IMB现在的目标是接管整个个人电脑市场,蓝色巨人会主宰整个电脑产业吗?蓝色巨人会统治整个信息时代吗?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描述的世界会变成现实吗?”他话音刚落,一块屏幕就徐徐落下,播放了即将发布的60秒Mac电视宣传广告。几个月后,这个广告将成为广告史上的经典之作。而在此时此地,这则广告把苹果销售人员的颓废之情一扫而光,让队伍士气大振。一直以来,乔布斯都把自己视作与黑暗势力作对的反叛者,从中汲取无限能量。现在,他用同样的方法给团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一切进展顺利,离Mac于1月16日(星期一)开始出货的时间点也越来越近了。要如期出货,赫兹菲尔德和其他工程师就必须如期完成Mac的代码编写工作。但就在距离出货还有一周时间的当口,苹果再次面临一个新的障碍:工程师团队表示无法在最后期限前写完代码。

乔布斯当时正在曼哈顿的君悦酒店忙着媒体预热会的准备工作。于是软件团队跟他安排了星期日上午的电话会议。软件经理用平静的语气向乔布斯解释了情况,赫兹菲尔德和其他人则在免提电话旁屏气凝神地听着。软件经理说,他们只要求延长两周的时间。Mac还是能够按时出货给经销商,只是公司可以先给经销商提供标有“演示版”字样的软件。新程序在月底完成之后,马上就可以进行替换。乔布斯听了之后沉默了片刻。他并没有发飙,而是用冷静镇定的口气夸赞整个团队非常了不起,事实上,正是因为他们都是杰出的人才,所以他相信他们可以按时完成工作。乔布斯突然加重语气斩钉截铁地说:“我们绝对不会推迟!”身处班德利大楼的工程师们全都倒吸了一口凉气。“你们已经为软件奋斗了几个月,再多几周,也不会有本质性差别。不如一鼓作气完成它。一周之后,我会如期将程序与机器一起出货,你们所有人的名字都会出现在成员表上。”

史蒂夫·卡普斯说:“好吧,我们只能拼了。”于是他们真的拼了。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场再一次推动团队完成了他们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星期五,兰迪·威金顿带来了一大袋巧克力包裹的浓缩咖啡豆,准备好再熬最后三个通宵。星期一早上8:30,乔布斯来到公司,发现赫兹菲尔德四仰八叉地躺在沙发上,几近昏迷。软件还剩下最后一个小故障,他们聊了几分钟,乔布斯说这个不是问题。于是赫兹菲尔德拖着疲惫的身躯,开上自己蓝色的大众高尔夫(车牌是MACWIZ)回家睡觉。过了一会儿,苹果的弗里蒙特工厂开始生产机箱上印有彩色条纹标识的Mac。乔布斯曾说:完成作品,方为真正的艺术家。Mac团队做到了。

“1984”广告

早在1983年春,乔布斯就开始策划Mac的发布会。他希望Mac的广告就像产品本身一样,既具有革命性,又能让人叹为观止。他说:“我希望推出一个能让观众驻足观看的广告,我想要的效果是石破天惊。”这项任务落在了Chiat/Day广告公司身上,这家公司此前收购了里吉斯·麦肯纳的广告业务,获得了苹果这个客户。公司派洛杉矶威尼斯海滩区办事处的创意总监李·克劳负责广告设计。克劳喜欢在海滩流连,他身材瘦高,胡须浓密,头发蓬乱。他脸上经常挂着憨憨的笑容,双眼闪亮,为人精明而有趣,看似散漫,其实非常专注。他与乔布斯一拍即合,日后建立起了长达30年的友情。

克劳和团队中的文案撰稿人史蒂夫·海登(Steve Hayden)与艺术总监布伦特·托马斯(Brent Thomas)计划借用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作为产品发布的噱头:“这就是为什么1984不会变成《1984》。”乔布斯很喜欢这个创意,请他们以此为基础制作Mac发布会的短片。于是,他们打造了一个60秒的广告脚本,其中的场景仿佛出自科幻电影。故事讲的是一个具有反叛精神的年轻女子逃脱了奥威尔式的思想警察的追捕,当“老大哥”为进行思想控制而演讲时,她投掷铁锤,砸向巨大的屏幕。

这个主题精准捕捉了个人电脑革命的时代精神。许多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反主流文化的人,一开始把电脑看作奥威尔式的政府和巨头公司用来打压个性的工具。但到20世纪70年代末,他们发现,电脑也可能成为为个人赋能的工具。这则广告将Mac塑造成维护个人权力的战士,把苹果打造为一个充满反叛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时髦公司,唯有这家公司能阻止邪恶的大公司统治世界,不让他们对民众进行彻底的思想控制。

乔布斯对这个广告创意大加赞赏。事实上,这个广告理念让乔布斯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一向以反叛者自居,他组织起来的Mac团队的成员都具有黑客气质和海盗精神,很符合他的价值观。虽然他已经离开俄勒冈州的苹果农场公社,创办了苹果公司,但他仍然希望被视为反主流文化的一员,而不是大企业文化的代表人物。

然而在乔布斯的内心深处,他也清楚地意识到,他与黑客精神已经渐行渐远,甚至可以说,他已经背叛了这一精神。当年,沃兹尼亚克坚持遵循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准则,要免费分享Apple I的电路设计方案,是乔布斯坚持要有偿使用它。虽然沃兹尼亚克不愿意,但乔布斯依然坚持把苹果变成了一家公司,也并没有把股票期权分给那些和他们一起在车库里创业的朋友。现在他即将推出Mac,这台机器违反了黑客信条的诸多原则,例如售价偏高、不设插槽,这意味着电脑爱好者不能随意插入扩展卡,也不能在主板上添加自己喜欢的新功能。电脑的塑料外壳需要借助特殊工具才能打开。这是一个受到严密控制的封闭系统,更像是“老大哥”设计的东西,而不是出自黑客之手。

因此,乔布斯希望通过“1984”广告片提醒自己不忘初心,也在向全世界强化他理想中的自我形象。广告的女主角是一个勇于挑战现有体制的反叛者,她身着纯白色背心,上面印有Mac的图案。乔布斯聘请刚刚凭借电影《银翼杀手》而声名鹊起的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担任该广告片的导演,借此把自己和苹果与时代的赛博朋克精神联系起来。这则广告塑造了鲜明的企业形象——苹果是离经叛道的黑客,他们的想法与众不同,乔布斯也能从中获得自我认同。

刚看到广告创意的时候,斯卡利对其持怀疑态度,但是乔布斯一再坚持他们需要能够传达革命精神的广告。仅是拍摄预算,乔布斯就拿到了前所未有的75万美元,并计划在超级碗比赛期间进行首播。影片由雷德利·斯科特在伦敦拍摄。他找来几十个货真价实的光头群众演员,坐在台下如痴如醉地聆听老大哥在屏幕上讲话。女主角的扮演者是一位铁饼运动员。斯科特打造了以金属灰为主色调的冷冰冰的工业环境,让观众联想到《银翼杀手》的反乌托邦式氛围。就在老大哥在屏幕上宣布“我们必胜”的那一刻,女主角把铁锤掷向屏幕,在一阵闪光和烟雾中,一切消失不见。

在1983年10月举行的夏威夷会议上,乔布斯已经提前向苹果的销售团队播放了这则广告,销售团队看完群情激昂。在12月的董事会会议上,乔布斯再次播放了广告。广告播放完毕后,会议室的灯光重新亮起,而所有人却陷入了久久的沉默。梅西百货公司加利福尼亚分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菲利普·施莱恩(Philip Schlein)埋头趴在桌子上。迈克·马库拉凝视前方,一言不发,看上去像是受到了广告的强烈冲击。他首先开口打破了沉寂:“有人想更换广告公司吗?”斯卡利回忆说:“大多数董事会成员都认为这是他们看过的最糟糕的广告。”苹果当时已经买下了两个超级碗的广告时段,一个60秒,一个30秒。临阵退缩的斯卡利要求广告公司抓紧时间低价卖掉这两个时段。

乔布斯知道之后气得要命。一天晚上,过去两年一直在苹果进进出出的沃兹尼亚克来到Mac大楼闲逛。乔布斯一把抓住他,说:“过来,给你看个东西。”他拿出一台录像机,开始播放“1984”广告片。沃兹回忆说:“我感到极为震撼,这是我见过的最不同寻常的广告。”乔布斯说董事会已经决定不在超级碗期间播放它了。沃兹尼亚克问他这个时段的费用是多少。乔布斯告诉他是80万美元。一贯善良而冲动的沃兹尼亚克立即说:“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承担一半的费用。”

不过,最后沃兹尼亚克无须出这一半的广告费。因为广告公司虽然卖掉了30秒的广告时段,但是出于一种消极反抗的心理,并没有出售60秒的时段。李·克劳回忆说:“我们告诉苹果,那个60秒的广告时段卖不掉,但其实我们试都没试。”斯卡利不想跟董事会摊牌,也不想跟乔布斯发生冲突,于是让营销主管比尔·坎贝尔想办法。坎贝尔担任过橄榄球教练,他决定冒险一试,来一个长传。他告诉团队:“我认为应该用这60秒的广告时间放手一搏。”

第18届超级碗由洛杉矶突袭者队对阵华盛顿红皮队。第三节比赛开始后不久,场上占据优势的突袭者队率先完成达阵。但电视机里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即时回放得分画面。此时,全美的电视机屏幕突然变黑,令人狐疑顿生。整整两秒钟之后,屏幕上出现了诡异的黑白色画面,一支行尸走肉般的队伍踏步向前,阴森森的音乐声随之响起。超过9600万名观众同时收看了这个前所未见的广告片。广告片的最后,在光头队伍惊恐万分的目光中,屏幕上的老大哥消失不见,旁白以平静的语气说道:“1月24日,苹果公司将推出Mac电脑。到时你将明白为什么1984不会变成《1984》。”

这条广告果然成为全美关注的焦点。当天晚上,美国三大电视网和50个地方电视台都对广告进行了报道,在优兔(YouTube)出现之前的时代,这种爆炸式的传播是前所未有的。后来《电视指南》(TV Guide)和《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把这支广告评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商业广告。

轰炸式宣传

假以时日,史蒂夫·乔布斯将成为新品发布的大师级人物。在Mac上市时,雷德利·斯科特石破天惊的广告只是宣传造势的环节之一。另一个秘诀是媒体报道。乔布斯找到了引爆媒体热点的方法,其威力强大无比,一旦点燃,便会像连锁反应一样,形成燎原之势。从1984年的Mac到2010年的iPad,每当苹果有重磅产品推出,乔布斯都能故技重施,大获成功。他就像个魔术师,一再变出让人瞠目结舌的戏法。即使新闻记者看过十几次新品发布,也完全了解乔布斯的套路,但他的招数还是屡试不爽,而且让人百看不厌。乔布斯其中一些技巧是从里吉斯·麦肯纳那里学来的。麦肯纳非常擅长处理记者人脉关系,知道如何满足记者的自负心理。除此之外,乔布斯本能地就知道如何吊人胃口,懂得操纵记者互相竞争的本能,常通过提供独家访问权来换取媒体的重磅报道。

1983年12月,乔布斯带着安迪·赫兹菲尔德和布瑞尔·史密斯两位天才工程师到纽约拜访《新闻周刊》杂志社,希望杂志能刊发一篇名为《创造Mac的年轻人》的报道。相关负责人看完他们的Mac演示之后,带着他们上楼去见了凯瑟琳·格雷厄姆(Katharine Graham)。格雷厄姆是《新闻周刊》的发行人,是美国新闻界一代传奇女性,对任何新事物都有着孜孜以求的兴趣。会谈结束之后,《新闻周刊》派出一名科技专栏作家和一名摄影师,在帕洛阿尔托对赫兹菲尔德和史密斯进行跟踪采访和拍摄。最终,杂志刊登了4页特写报道,文笔流畅精炼,溢美之情尽显,所选配图让两个人看上去像新时代的小天使。文章引用了史密斯下一步的工作设想:“我想打造属于20世纪90年代的计算机,我希望明天就做出来。”文章还谈到了他们的老板乔布斯反复无常但又极具个人魅力的混合特质:“为了捍卫自己的观点,乔布斯有时会暴跳如雷,声嘶力竭,但他时常是有自己的道理的;有传言说,乔布斯曾经因为有员工坚持在电脑上保留光标键,就威胁要开除他们,因为他觉得这个功能已经过时。但当乔布斯心平气和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急性子,这样的个性组合很是神奇。他时而精明含蓄,时而‘疯狂般伟大’(insanely great)——这是他在表达热爱时最喜欢用的一个词。”

负责撰写这篇报道的专栏作家是史蒂文·利维(Steven Levy)。他当时也在为《滚石》(Rolling Stone)杂志撰稿,准备在《滚石》上发表一篇对乔布斯的专访。乔布斯希望利维能说服杂志的发行人,让Mac团队登上《滚石》的封面。但在利维看来,“要詹恩·温纳(JannWenner)同意用一群电脑宅男取代歌星斯汀(Sting)做封面的概率几乎是零”。他说得没错。乔布斯约了利维一起吃比萨,打算借机展开攻势。乔布斯说,《滚石》杂志的处境“岌岌可危,杂志文章水准极低,迫切需要找到新的主题和新的受众。Mac也许能拯救这本杂志!”利维不吃这一套,说《滚石》现在好得很,又问乔布斯最近有没有读过该杂志。乔布斯说读了,有一篇关于MTV(音乐电视)的文章“写得跟垃圾一样”。利维说这篇文章正是自己写的。乔布斯并没有因此收回自己的评价,而是话锋一转,聊起了Mac,分享了自己的哲思。他说,我们总是受益于前人的进步,总能享用前人研发的成果,“而能通过伟大的发明,为人类的经验和知识库做出贡献,这是一种极其美妙、令人欣喜若狂的感觉”。

虽然Mac团队最终没能登上《滚石》的封面,但后来,乔布斯参与的每一次重大产品发布,无论是NeXT电脑、皮克斯电影,还是多年后他重回苹果的东山再起之作,都会登上《时代周刊》《新闻周刊》或《商业周刊》的封面。

1984年1月24日

跟队友一起完成Mac软件开发的那天早晨,安迪·赫兹菲尔德拖着精疲力竭的身体开车回到家,打算至少睡上一天。但他只睡了6个小时就醒了,下午便开车回到了办公室。他想看看是否一切顺利,结果大多数同事都和他一样回到了办公室。他们懒洋洋地躺在地板上,头昏脑涨却又莫名兴奋。这时候,乔布斯走了进来,说:“嗨!都起来吧,工作还没完成呢,我们需要给发布会做一个演示程序!”乔布斯计划在一大群观众面前揭开Mac的神秘面纱,然后让电脑一边播放《烈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鼓舞人心的主题曲,一边展示功能。他说:“我们要在这个周末之前把程序做出来,以备排练。”大家听了纷纷发出哀嚎。赫兹菲尔德回忆说:“但是当我们开始讨论方案的时候,一想到可以做出夺人耳目的东西,我们还是觉得很有意思。”

发布会定于1月24日举办,与苹果年度股东大会同期举行,地点在德安萨社区学院的弗林特礼堂。此时他们还剩下8天。为了把新品发布会打造成划时代的事件,乔布斯有三大法宝,除了电视广告和铺天盖地的媒体预热报道,第三个就是产品的正式发布会。他总能别出心裁地让现场热闹非凡,让气氛热烈无比,让苹果信徒兴奋异常,就连记者的情绪也都被带动起来。

赫兹菲尔德全力以赴,凭借非凡的执行力,花了两天就写出了一个音乐播放程序,让Mac能够播放《烈火战车》的主题曲。但是,乔布斯试听之后觉得效果不够理想,最后决定用唱片代替。不过,乔布斯又觉得如果可以借助语音生成器把文字转换为迷人的电子声音,让Mac开口说话,倒是个不错的主意:“我希望Mac成为第一台可以进行自我介绍的电脑!”

在发布会前一天晚上的排练中,诸事不顺。乔布斯不喜欢动画在Mac屏幕上滚动出现的方式,要求一改再改。他对舞台灯光也不满意。他指示着斯卡利不停地换座位,让他针对灯光的调适提出意见。斯卡利从来没有想过舞台灯光该怎么调,所以每次乔布斯问他的时候,他都支支吾吾,含糊其词,那感觉就好像近视患者在回答眼科医生使用哪种镜片看字母表看得更清晰一样。他们整整排练了5个小时,不断调整,直到深夜。斯卡利回忆说:“他把大家都逼疯了。舞台上的任何一个小故障都会让他大发雷霆,我觉得我们不可能在第二天中午的发布会之前调整好。”

最重要的是,演讲的事情也让乔布斯心烦意乱。斯卡利自认为文笔不错,所以给乔布斯的演讲稿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乔布斯回忆说,他当时略有不爽,但是两个人的关系仍然处于乔布斯大肆奉承吹捧斯卡利,让斯卡利自我感觉良好的阶段。于是,他告诉斯卡利:“在我心目中,你就像沃兹和马库拉一样,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们创造了公司的过去,而你我正在开创苹果的未来。”斯卡利闻之大悦。

第二天早上,可容纳2600人的礼堂里人头攒动,座无虚席。乔布斯身穿双排扣蓝色西装外套,里面套着一件笔挺的白衬衫,打了一条淡绿色领结。在后台等待活动开始时,乔布斯对斯卡利说:“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我真的很紧张。你可能是唯一了解我对这场发布会感受的人。”斯卡利抓住他的手,握了一会儿,低声说:“加油!”

作为苹果公司的董事长,乔布斯首个登台,宣布股东大会正式开始。他的开场方式充满个人特色:“我想用鲍勃·迪伦20年前的一段歌词开启今天的大会。”他微微一笑,然后低头念起了《时代在变》(“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歌词的第二段。他的音调很高,语速很快,歌词共有10句,结尾的一句是“现在的失败者,终会成为赢家,因为时代在变”。这位身价亿万的董事长借由这首歌表达了他反主流文化的自我认同。他最喜欢来自迪伦于1964年万圣节在林肯中心的爱乐厅与琼·贝兹一起演出的现场音乐会的版本,他还有这场演唱会的盗版录音带。

接下来,斯卡利上台报告公司的营收情况,他的讲话冗长单调,观众开始变得焦躁不安。斯卡利讲到最后时,分享了一点儿个人感受:“加入苹果公司9个月以来,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有机会与史蒂夫·乔布斯成为好友。这番情谊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这时,灯光变暗。随着乔布斯再次登台,灯光再次亮起。他曾在夏威夷销售会议上喊出战斗口号,而这次演讲则更加富有戏剧性和感染力:“那是1958年,IBM本有机会收购一家发明了静电复制技术的新兴公司,它却错过了。两年后,便有了施乐公司。IBM到现在还追悔莫及。”观众都大笑起来。赫兹菲尔德在夏威夷和其他地方都听过这个故事,但这次再度听到还是被乔布斯讲述时的激情震撼。乔布斯悉数了IBM的其他失误,然后加快了节奏,把焦点拉回到即将推出的产品:

现在是1984年。IBM野心勃勃,想要掌控一切。苹果被视为与之抗衡的唯一希望。经销商们最初张开双臂欢迎IBM,但现在他们害怕未来被IBM主导和控制。他们寄希望于苹果来确保一个自由的未来。妄想一家独大的IBM将枪口对准了其行业垄断的最后一个障碍——苹果。蓝色巨人会主宰整个电脑产业吗?蓝色巨人会统治整个信息时代吗?乔治·奥威尔描述的世界会变成现实吗?

乔布斯的演讲层层递进,台下的观众时而喃喃低语,时而会心微笑。而当他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时,观众报之以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现场观众还未来得及对最后一个问题做出回应,整个礼堂突然一片漆黑,屏幕上出现了“1984”广告。广告播放结束时,全场起立喝彩,欢声雷动。

颇具喜剧天赋的乔布斯走过黑暗的舞台,来到一个小桌子旁边,上面摆着一个布袋:“现在,我想亲自向你们展示Mac。”他从布袋中拿出电脑、键盘和鼠标,将其娴熟地组装在一起,然后从衬衫口袋里拿出一张新的3.5英寸磁盘。此时,《烈火战车》的主题曲响起。乔布斯屏住了呼吸,因为前一天晚上的演示并不顺利。但这一次,系统运行得完美无缺。屏幕上水平滚动出“MACINTOSH”(麦金塔)一词,下面随即缓缓出现手写体的“Insanely great”(疯狂般伟大)字样,看起来就像用手一笔一画写上去的。观众们都是第一次见到这么漂亮的图形显示界面,全场鸦雀无声,只听到有人倒吸了一口气。接着,屏幕上依次出现比尔·阿特金森的绘图程序QuickDraw、形形色色的字体、文件、图表、图画、象棋游戏、电子表格,还有一张史蒂夫·乔布斯的头像,旁边冒出的思维泡泡里是一台Mac。

屏幕演示结束后,乔布斯微微一笑,说要再给大家展示一个小东西:“关于Mac我们已经讨论了很多了,但是今天,有史以来第一次,我想请Mac开口,让它自己来说一说。”说完,他走到电脑前,点了一下鼠标,Mac随即发出了深沉亲切又有些颤抖的电子声音,成为史上第一个进行自我介绍的电脑:“大家好,我是Mac。能从那个袋子里出来,感觉太好了。”观众爆发出狂热的欢呼和尖叫。功能齐全的Mac面对这样的礼遇,似乎不知如何应对,它并没有停下来享受观众的热情,而是继续说道:“尽管我不习惯进行公开演讲,但我想与你们分享我第一次见到IBM大型机时的感想:永远不要相信一台你提不动的电脑。”观众席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几乎淹没了它最后的几句话:“显然,我是可以开口说话的,但现在,我想好好坐着聆听。下面,我要自豪地请出一位对我来说就像父亲一样的人——史蒂夫·乔布斯。”

瞬时间,礼堂里人声鼎沸,群情激昂,观众里有人又蹦又跳,疯狂地挥舞着拳头。乔布斯缓缓点头,抿着嘴开心地笑着,一会儿又低头哽咽起来。掌声和欢呼声持续了5分钟之久。

当天下午,Mac团队回到班德利3号的总部大楼。一辆卡车驶入停车场,乔布斯请团队到卡车旁边集合。卡车里是100台全新的Mac电脑,每台都有一个定制铭牌。赫兹菲尔德回忆道:“史蒂夫亲手为每个团队成员送上电脑,面带微笑与他们握手,而我们其他人则站在周围大声欢呼。”这次研发之旅历尽千辛万苦,许多人的自尊心被乔布斯粗暴无礼的管理风格挫伤。但换成是拉斯金、沃兹尼亚克、斯卡利或公司的其他任何人,都无法做出Mac。这款电脑也不可能诞生于焦点小组或者产品委员会。在乔布斯发布Mac的那天,《大众科学》杂志的记者问他都做了什么样的市场调查。乔布斯回答说:“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在发明电话之前,做过市场调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