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曹操的家庭

一 曹操的妻妾

曹操拥有众多的妻妾,在被封魏王后,王后以下共分五等,即夫人、昭仪、倢伃、容华和美人。其中有姓氏可考者十五人,即丁夫人、卞氏、刘夫人、环夫人、杜夫人、秦夫人、尹夫人、王昭仪、孙姬、李姬、周姬、刘姬、宋姬、赵姬和陈妾。其中生平事迹彰明的有卞后和丁夫人。

丁夫人是曹操的结发妻子,没有生育,于是把曹操的长子——早亡的刘夫人所生的儿子曹昂当做亲生儿子抚养。曹昂随曹操南征被张绣杀害后,丁夫人很伤心,经常数落、哭骂、埋怨曹操:“把我儿子杀了,都不知道顾念!”

曹操开始还能容忍,后来忍不住了,便把丁夫人送回了娘家,打算等她平静一段之后再接回来。但丁夫人脾气很倔,不肯回心转意。曹操后来到丁夫人娘家去,丁夫人正在织布,有人传话说:“曹公来了。”丁夫人仍坐在织布机上织她的布,没有搭理曹操。曹操来到丁夫人跟前,抚摸着她的背说:“同我一起坐车回去吧!”

丁夫人既不回头看曹操,也不回答。曹操站了一会,离开了丁夫人,走到门外,又站住,再次问丁夫人:“跟我一起回去行不行呀?”

丁夫人还是不答应。曹操只得说:“真的是要同我分手了!”

以后就再也没有去找过丁夫人。曹操要丁夫人的父母将她改嫁,但其父母不敢。曹操对这件事的处理,还是较为入情入理的,说明他对丁夫人还是有感情的。对丁夫人有感情而又希望她改嫁,并不要求她为自己守节,这又不能不是一个破除传统观念的举措。春秋时,蔡人嫁了齐桓公所出之妇,齐桓公便愤而兴兵讨伐,两相比较,是不难看出曹操的豁达大度来的。曹操大约十分看重男女之间正常的生理需求,为了尊重女方这种需求,因而大胆地将“妇德”之类的礼法观念抛到了一边。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提到他常对众妾说:“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从这件事看,他是并没有说谎的。曹丕后来病重时,下令将后宫淑媛、昭仪以下送回家去,这显然是接受了曹操的影响。

卞氏是琅玡开阳人,原为歌舞艺人,灵帝光和二年(179)二十岁时在谯县被曹操纳为妾,后随曹操到洛阳。董卓乱中,曹操潜出洛阳东归,卞氏仍留洛阳。袁术传来消息,说曹操已经遇难,跟随曹操去洛阳的人发生动摇,都想散伙回家,卞氏阻止说:“曹君吉凶并没有得到准确的消息,你们今天回家了,明天曹君要是还在,那时还有什么脸面相见呢?即使大祸真的临头了,大家一起死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于是大家听卞氏的话,都留了下来。后来曹操知道了这件事,十分感激卞氏。建安初年,丁夫人被废后,曹操便以卞氏为继室,先后生下曹丕、曹彰、曹植和曹熊诸子,其余诸子凡生母早亡者,都由卞氏一并抚养。建安二十二年(217),曹丕被立为太子。两年后,卞氏被立为王后。曹操下令说:

夫人卞氏,抚养诸子,有母仪之德。今进位王后,太子诸侯陪位群卿上寿,减国内死罪一等。

“诸侯”指曹丕诸弟已被封为侯王者,“陪位群卿”指陪同太子、诸侯的百官,“上寿”即祝贺的意思。就这样,由于曹操没有带出身贵贱的偏见,卞氏终于从一个普通的歌舞艺人登上了王后的宝座。曹操死、曹丕即位后,被尊为王太后;及登帝位,被尊为皇太后。曹丕死、曹睿即位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太和四年(230)五月去世,七月在高陵同曹操合葬。

卞氏为人相当宽厚。丁夫人被废前,因是正妻,又抚养着长子曹昂,对待卞氏母子并不怎么厚道。卞氏被扶正后,不念旧恶,常常趁曹操不在,让人给丁夫人送去些东西,还私自迎来丁夫人,让她坐在上位,而自己坐在下位。迎来送往,礼节同以前完全一样。丁夫人过意不去,说:“我是一个被废的人,夫人哪能老是这样待我呢?”

丁夫人去世后,卞氏请求曹操承担殡葬的责任,曹操答应了,便将丁夫人安葬在许都南面。后来曹操病重,自知不可能再好起来了,于是感叹说:“我前后所做的事情,于心不曾有所负。假使死后有魂灵存在,子修(曹昂字)如果问我:‘我母亲在哪?’我将怎么回答呢?”

可见,曹操对丁夫人被废是抱有歉疚之意的。

卞氏随同曹操出征,每当看到年高发白的老人,总要停下来,关切地询问一番,赠送一些绢帛之类的东西。还往往因此而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对着碰上的老人流泪说:“只恨我父母没能活到这个时候!”

杨修被杀后,曹操给杨彪写了一封信,表示慰问之意。在此同时,卞氏也给杨彪夫人袁氏写了一封信。信云:

卞顿首。贵门不遗贤郎辅位,每感笃念,情在凝至。贤郎盛德熙妙,有盖世文才,阖门钦敬,宝用无已。方今骚扰,戎马屡动,主簿股肱近臣,征伐之计,事须敬咨。官立金鼓之节,而闻命违制,明公性急忿然,在外辄行军法,卞姓当时亦所不知。闻之心肝涂地,惊愕断绝,悼痛酷楚,情自不胜。夫人多容,即见垂恕。故送衣服一笼,文绢百匹,房子官锦百斤,私所乘香车一乘,牛一头。诚知微细,以达往意,望为承纳。

信肯定是在曹操的授意之下写的,所谓夫唱妇随,所以还是将杨修之死说成为咎由自取。但其中说到曹操“性急”,并说自己“当时亦所不知”,这就将责任部分地推给了曹操,言下之意,如果曹操不“性急”,或虽“性急”而自己能够及时得知情况加以劝阻,也不致于如此。字里行间,还是流露出了些许款诚,是能反映出卞氏的为人的。

在政治生活中,卞氏有时颇具识见,能明大义。曹丕被立为太子时,左右都向她表示祝贺,说:“将军被立为太子,天下莫不欢喜,王后应当把钱帛拿出来赏赐大家。”

在封建社会中,夫贵妻荣,母以子贵,曹丕被立为太子,作为母亲的卞氏日后的地位可想而知。但卞氏这时却很冷静,说:“曹丕在诸子中年纪最大,因此魏王立他为嗣,我只应当为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出过差错感到庆幸,哪里谈得上为此而大行赏赐呢?”

左右将卞氏这番话告诉了曹操,曹操听后很高兴,说:“生气不改变仪容,高兴不失去节制,能做到这个地步是很困难的!”

曹丕即位后,卞氏身处皇太后的高位,不轻易干预朝政。平时她对曹植很钟爱,但有一次曹植犯了法,被有关部门检举弹劾。曹丕让卞氏弟弟的孩子奉车都尉卞兰将这件事告诉卞氏,目的是要听听她的意见。卞氏很识大体,没有因私情而袒护曹植,对卞兰说:“没想到这孩子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你回去回禀皇帝,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而破坏了国法。”

后来她自己见到曹丕,也避而不提这件事情。但曹植因与曹丕争夺过继承权,曹丕怀恨在心,登基后一再跟曹植过不去,甚至曾企图杀害曹植。《三国志·魏书·曹植传》载:“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裴注引《魏书》载曹丕诏曰:“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其改封植。”曹植《责躬诗》也说:“将置于理,元凶是率。”“不忍我刑,暴之朝肆。”可见,曹丕本来是要杀曹植头的,幸得卞氏从中回护,曹植才逃脱了这场灾难。这说明,卞氏并不是绝对不过问“朝政”,但对这类“朝政”进行干预,带有主持正义的性质,还是值得肯定的。

在奉行节俭方面,卞氏做得尤为出色。她同曹操一样,不喜欢华丽的东西,起居处没有锦绣珠玉等摆设,器具涂的都只是一般的黑漆。为了节省国家开支,卞氏主动提出降低伙食标准。一次,曹丕为卞氏的弟弟卞秉新造一座府第,落成以后,卞氏出面宴请前来祝贺的外亲,但吃的都是一些普通的菜肴。她身边的人,平常也都是菜食粟饭,没有鱼肉。

卞氏不但自己厉行节俭,同时严格要求自己的亲戚。她每次见到外亲,表情都非常严肃,常常告诫他们:“居处当务节俭,不应当奢望赏赐。外人或许会怪我待你们太刻薄,其实这是因为我有自己的主张。我侍奉武帝四五十年,已经养成了节俭的习惯,不能又变得奢侈起来。”她还警告外亲:不要违法乱纪,如果谁犯了法,不但不能从她这里得到赏赐钱米的好处,还要给他罪加一等。

卞氏能够如此节俭,自然同她较低微的出身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于曹操的严格要求和大力提倡。一次,曹操得到几具名珰,让卞氏挑选一具,卞氏挑选了一具中等的,曹操问这是为什么,卞氏回答说:“挑选上等的是贪心,挑选下等的是虚伪,所以就挑选了一具中等的。”

从这件事不难看出,卞氏并非不想要一具上等的,但她不想堕入贪心,因而作了自我克制;当然,她也并不想显得虚伪。曹操下的一道又一道《内诫令》,她肯定是带头遵守了的,这就影响了后宫的所有人,从而在后宫形成了一种节俭的风气,进而影响到了整个社会节俭风气的形成。卞氏能不轻易过问朝政,能对外亲提出严格要求,这当也与曹操在世时的要求和影响有关。从这里不难看出,曹操不仅严于治国治军,而且也是严于治家的。

二 曹操诸子

曹操共有25个儿子,其中曹丕、曹彰、曹植、曹熊为卞氏所生,曹昂、曹铄为刘夫人所生,曹冲、曹据、曹宇为环夫人所生,曹林、曹衮为杜夫人所生,曹玹、曹峻为秦夫人所生,曹矩为尹夫人所生,曹幹为陈妾所生,曹上、曹彪、曹勤为孙姬所生,曹乘、曹整、曹京为李姬所生,曹均为周姬所生,曹棘为刘姬所生,曹徽为宋姬所生,曹茂为赵姬所生。曹熊、曹昂、曹铄、曹冲、曹玹、曹矩、曹上、曹勤、曹乘、曹整、曹京、曹均和曹棘在曹操病逝前即已离世。诸子中有名者,有曹昂、曹丕、曹彰、曹植、曹冲、曹衮、曹彪诸人。曹昂、曹冲的情况前已详述,这里再将曹丕、曹彰、曹植、曹兖、曹彪的情况作一些介绍。

曹丕字子桓,中平四年(187)冬生于谯县。建安十六年(211)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217)被立为魏太子。曹操病逝,嗣位为丞相、魏王,接着代汉称帝。黄初七年(226)五月病逝于洛阳,终年四十岁。曹丕在位期间,曾多次对吴用兵,炫耀了武力,但都未取得实质性的战果,原因在于当时魏、蜀、吴三方都有较强的实力,暂时谁也不具备打败对方的条件,曹操晚年在这方面已无所作为,曹丕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就更困难了。不过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曹丕并不想只做一个守成之君,他还是很想有所作为的。

在内政方面,曹丕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他规定“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并规定宦者为官不得超过诸署令,这是有鉴于东汉外戚宦官专擅朝政造成紊乱的教训而采取的对策,是有一定意义的。在用人问题上,他诏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又下诏说:“丧乱以来,兵革未戢,天下之人,互相残杀。今海内初定,敢有私复仇者皆族之。”又下诏禁设“非祀之祭,巫祝之言”,这些基本上也都是承袭了曹操时代的做法。他还放宽了刑律,“广议轻刑,以惠百姓”,又多次派遣使者巡行各地,“问民所疾苦,贫者振贷之”,又下令士卒死亡或未收敛者由“郡国给槥椟殡敛,送致其家,官为设祭”,这些措施对于缓和社会矛盾,安定人心,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也都有一定的好处。但他接受陈群建议,确立九品中正制度,致使其逐步成为世家大族把持选举、操纵政治的工具,其影响是消极的。

总的来看,曹丕在政治上的表现是平平的。比较而言,他在文学上的建树更为引人注目。曹丕的文学功绩在于:作为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首领,他具体组织了很多文学活动。他的地位虽远在一般文士之上,但却能以较平等的态度同文士们亲密相处,以实际行动创造了一种良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风气,对促进建安文学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文士们相继去世后,他为他们编集文集,对建安文学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创作方面也成绩斐然。其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十卷(梁二十三卷)。又有《典论》五卷,《列异传》三卷,多已散佚。今存《典论·论文》为文艺理论著作,曹丕在文章中强调了文学作为一种事业的重要性,指出了各体文学的特点,评论了当时七位有代表性的作家(后世称为“建安七子”)在创作上的特点,并论述了作品风格等问题,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第一篇专篇论文。另存诗约40首,辞赋散文约30篇。其诗歌创作遵循曹操开辟的乐府民歌化路线,又从古诗中吸取营养,形成了一种明丽自然的艺术风格,具有了较多的文人诗面目。四、五、六、七、杂言无所不有,其中《燕歌行》是中国诗史上最早出现的完整而优美的七言诗,杂言长篇《大墙上蒿行》参差变化,气魄宏伟,为后来鲍照、李白的杂言乐府开出了端绪。六言诗在当时也属新创。其辞赋均为抒情咏物小赋,散文除《典论》外,以书信为最有特色,对建安时期抒情小赋和书信体散文的蓬勃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曹彰字子文,建安二十一年(216)封鄢陵侯,黄初二年(221)进爵为公,三年,立为任城王。次年朝京都,死于邸舍。在曹操诸子中,曹彰最具将才,从小就喜欢射箭骑马,体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曹操曾让诸子谈谈自己的志向,曹彰说:“我想当将军!”曹操问:“做将军应当怎么做呢?”曹彰回答说:“做将军要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曹操听了,哈哈大笑。

建安二十三年(218),代郡乌桓反。曹操任命曹彰为北中郎将,兼骁骑将军,率军北讨。曹彰率军进入涿郡,突然有数千乌桓骑兵杀来,而曹彰兵马尚未完全集中,身边只有步兵千人,骑兵数百。曹彰用田豫计,固守要害,乌桓无隙可乘,只得往后退散。曹彰乘机发起进攻,自己身先士卒,射杀乌桓多人。战过半日,曹彰铠甲连中数箭,斗志却更为昂扬,一鼓作气将乌桓追至离代郡只有二百余里的地方。长史诸将都认为不可越过代郡再深入冒进,曹彰不听,命令继续追击,一天一夜后追上敌人,展开激战,大获全胜,共斩杀、俘虏乌桓一千余人。当时鲜卑首领轲比能带着数万骑兵坐观成败,见曹彰英勇善战,于是请求归服,北方得以安定下来。

这段时间曹操正在汉中前线与刘备对峙。刘备驻兵山头,一再派其养子刘封下山挑战。曹操骂道:“卖草鞋的小子,老让你养子来抗拒你曹公吗?等我把我的黄须儿叫来,让他来对付你!”曹彰须黄,曹操故以黄须儿称呼他。不久曹操从汉中撤军,回到长安。曹彰这时已取得北征的胜利,奉召到长安,经过邺城时,曹丕让他见到曹操时不要居功自傲。曹彰见到曹操后,果然不言己功,而将功劳归于诸将。曹操十分高兴,摸着曹彰的黄须说:“黄须儿竟成为一个大大的奇才了!”

曹操东归,即命曹彰为越骑将军,驻守长安。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在洛阳患病,召见曹彰,曹彰还未赶到洛阳,曹操就病逝了。曹丕即位后,命曹彰同其他侯王一样回到自己的封国。曹彰因自己立有战功,得到过曹操信用,满以为曹丕会因此而委以重任,得知也要回到封地的消息,很不高兴,不等曹丕正式下诏就走了。黄初四年(223)朝洛阳时死于邸舍。其死因有两说。《三国志·魏书·曹彰传》裴注引《魏氏春秋》说:“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故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说是因曹彰在曹操死后曾向贾逵打听过魏王印玺的事,曹丕认为他有不轨的想法,因此来朝见时故意怠慢他,把他晾在邸舍不及时召见,而曹彰受不了这种怠慢,于是忿怒暴死(所谓暴死,可能是指自杀)。但《世说新语·尤悔》却有不同说法:

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噉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瓶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复欲害东阿,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

这说法颇有些离奇,但曹丕对待诸王苛薄,在诸王中,曹彰又特别“骁壮”有武略,因而曹丕对他特别不放心,直接予以毒害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曹植字子建,建安十六年(211)封平原侯,十九年(214),徙封临淄侯。曹丕即位,去到封国。黄初二年(221),因被监国使者诬以“醉酒悖慢,劫胁使者”的罪名,差点被杀,得卞太后救护,被贬爵安乡侯。同年,改封鄄城侯。三年,立为鄄城王。四年,徙封雍丘王。曹睿即位后,于太和元年(227)徙封浚仪。二年,复还雍丘。三年,徙封东阿。六年,徙封陈王。同年十一月,发病而死,终年四十一岁。谥“思”,后世因称他为陈思王。

在曹操诸子中,曹植最富文才,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曾赞誉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宋佚名《释常谈》卷中引)曹操因此曾十分欣赏曹植,曾有心让他做自己的接班人。曹植自己也有着强烈的功名事业欲望,曾在给杨修的一封信中说:

吾虽薄德,位为蕃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也就是说,他并不甘心只是做一个文学家,而是力图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是,他在建安年间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实际政治才能,相反还在一系列问题上出了纰漏,最终失去了曹操的信任,在争夺继承权的斗争中败下阵来。曹丕即位后,曹植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不仅在政治上备受虐待排挤,生活上也一直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状态,甚至还尝到过“衣食不继”的苦头。不仅如此,曹植还多次面临性命之虞。除前面已经提到过的黄初二年(221)的一次外,黄初六年(225)曹植还曾遭东郡太守王机、防辅吏仓辑等人的诬陷,曹丕借机将他迁到邺城禁锢起来,并让朝中百僚典议,企图给他加上“三千之首戾”的罪名。大约又是卞太后从中斡旋,曹植才逃脱了“大辟”的惩处,被诏还鄄城。此外,据前引《世说新语·尤悔》,曹丕在毒杀曹彰后是还想毒杀曹植的。又《世说新语·文学》载: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这就是有名的“七步成诗”的故事,不一定可信,但至少说明曹丕不止一次萌生过杀害曹植的企图。大概一方面由于卞太后的阻挠,另一方面曹植毕竟只是一介书生,已成曹丕的“圈牢之养物”,对其政权已构不成实质性的威胁,这种企图最终才未变成现实。

曹睿即位后,曹植所遭受的政治迫害有所减轻,物质生活待遇也有所改善,因而萌生了在政治上抬头的想法,一再上表求试,希望曹睿给他从政的机会,并对具体政事发表了一些意见。但曹睿对曹植也抱有很深的成见,对其上表仅“优文答报”而已,实际上是完全拒绝了曹植的请求和建议。曹植最后是完全绝望了,终于在“汲汲无欢”中发病死去。

曹植一生,虽曾力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并确实对某些政事发表过卓见,但总的说来在这方面谈不上有什么建树。他真正的成功是在文学方面,是一个在创作上集建安文学之大成、将建安文学推向最高峰的人物,历来被视为“建安之杰”。其散文中的书、表颇为可读,表被刘勰誉为“独冠群才”(文心雕龙·章表),《与杨德祖书》《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都是散文史上的名作。辞赋也很有成绩,留存到现在的作品还有40余篇,其中不仅有《洛神赋》《慰子赋》《愍志赋》这一类感伤身世、直抒胸情之作,还有《鹞雀赋》《蝙蝠赋》等全用比拟、类似寓言的作品,别开生面,对后世很有影响。其诗歌创作的成就尤为突出,不仅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述志、抒怀、叙事、写景、咏物、咏史、游仙、赠别、从军、边塞无所不有,而且形式多样,各体皆优,按胡应麟的说法是:“建安中,三、四、五、六、七言、乐府、文、赋俱工者,独陈思耳。”(《诗薮》外编卷一)内容前期多抒发其政治理想和抱负,后期多反映其不幸遭际和理想受到压抑的怨愤。形式则以五言为主,是建安时期运用五言形式最为熟练的作家。同时十分讲究艺术表现,讲究艺术语言的加工,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达到了文质彬彬的境界。钟嵘《诗品》将其诗列为上品,评论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千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几乎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曹衮于建安二十一年(216)封平乡侯,二十二年徙封东乡侯,同年又改封赞侯。黄初二年(221)进爵为公,三年为北海王。四年,改封赞王。七年,徙封濮阳。太和六年(232),改封中山。青龙三年(235)病逝。曹衮从小好学,十余岁时即能写做文章。每读书,专心致志,左右常担心其精力耗费过度,多次加以谏阻,但曹衮情性如此,改不了。一生著述二万余言,《三国志·魏书》本传称其“才不及陈思王而好与之侔”,可见他是将曹植当作自己榜样,力图与之平起平坐的。性谨慎,左右曾上表称颂其专心好学,他知道后,十分惶恐,责怪左右不应当这样做,认为这样做反而是在给他找麻烦。平常生活节俭,命妃妾纺丝织布,学做普通人做的事情。曹衮如此谨慎小心,但还是免不了触犯时网,青龙元年(233)因有关部门奏他“犯京都禁”,曾受到削减封地的处罚。

曹彪字朱虎,建安二十一年(216)封寿春侯。黄初二年(221)进爵,徙封汝阳公。三年,封弋阳王,同年徙封吴王。五年,改封寿春。七年,徙封白马。太和六年(232),改封楚。嘉平三年(251),太尉王凌因对幼主曹芳受制于司马氏的情形不满,与其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合谋,准备在淮南起兵,推翻司马懿,废掉幼主曹芳,另立他们认为是年长而有才的曹彪为帝。谁知事机不密,被司马懿察觉。司马懿先发制人,带兵南征,王凌自杀。接着,曹彪也被逼令自杀,妃及诸子被削为平民。

明人胡应鳞在《诗薮》外编卷一中说:“通计魏武诸子二十五人,殇者十余,知名者六:丕、彰、植、彪、冲、衮。彰之力,植之才,冲之智,皆古今绝出,咸萃一门,自书契来未有也。”确实,曹操诸子中曹丕、曹彰、曹植、曹冲等人确实是与众不同的,能够荟萃一门,确实是少见的。这种情形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跟曹操的影响和教导有关。曹操很注意抓诸子的学习,从曹丕《典论·自叙》中“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的话来看,曹操是经常要求孩子们要趁年轻抓紧学习的。时逢战乱,曹操要求诸子既习文,又习武,成为文武兼长的人物。偏长文的孩子,曹操要他们练练武。其《百辟刀令》云:

往岁作百辟刀五枚适成,先以一与五官将。其余四,吾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学,将以次与之。

“百辟刀”是曹操冶炼的一种宝刀,其含义在其《内诫令》中有如下说明:

百炼利器,以辟不祥,摄服奸宄也。

“奸宄”指坏人,曹操炼此刀的目的是为了祛除不祥,震慑坏人。据曹植《宝刀赋序》,此刀炼了三年才炼成功,分别以龙、虎、熊、马、雀作为标记。将百辟刀给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学”者,其用意是显然的。据曹植《宝刀赋序》,五把刀给了曹丕一把,曹植和曹林各得了一把,其余二把,后来曹操留下自用了,大概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受刀者吧。

对重武轻文的孩子,曹操则要求习文。他曾对曹彰说:“你不读书慕圣道,而喜欢乘汗马击剑,这不过是一夫之用,哪里值得看重呢?”要曹彰同时读读《诗》《书》。不过曹彰对读《诗》《书》到底不感兴趣,对身边的人说:“大丈夫一旦做了卫青、霍去病似的人物,就将率精兵十万驰骋沙漠,驱逐戎狄,立功建号,哪里会去做博士呢?”人各有志,曹操对他倒也并不特别勉强。但总的说来,曹操的要求还是起了作用的。曹丕在《典论·自叙》中说:“余时年五岁,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曹植在初见邯郸淳时,曾与之谈论用武行兵倚伏之势。在《求自试表》中又自称“伏见所以行师用兵之势,可谓神妙矣”,虽不无自吹自擂的成分,但也绝非无稽之谈,他们按照曹操的教导,在文武兼该方面确实是下了一番工夫、取得了一定成绩的。

曹操注意让诸子到实践中去学习和锻炼。在他起兵的初期,由于实力不强,加之没有巩固的根据地,行军作战经常带着家眷,虽然主要是从安全角度考虑,但恐怕也有让诸子熟悉军旅生活、增加军事知识的用意。后来,实力强了,根据地也有了,曹操仍然经常带着诸子出征,其让诸子在实践中锻炼的用意也就更为显然。《后汉纪·建安十二年》载僚属建议曹操的话说:“曹公世子聪明尊隽,宜选天下贤哲以师保之,辅成至德。及征行军,宜以为副贰,使渐明御军用兵之道。”这其实也正是曹操自己的用意,所以曹操很爽快地接受了这一建议。曹植后来在《求自试表》中说:“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朱珔《文选集释》解释说:“《魏志》兴平元年太祖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此所谓‘东临’也。建安十二年北征三郡乌丸,引军出卢龙塞,涉鲜卑庭,东指柳城,所谓‘北出’也。十六年西征韩遂、马超,围杨秋于安定。二十年西征张鲁,出散关,至河池,攻氐王窦茂,所谓‘西望’也。又屡征孙权,或至濡须口,或至居巢,即所谓‘南极’也。”据此,曹植的足迹几乎遍及了当时的大半个中国,而曹植也正是在这样的四处征讨中,耳濡目染,学习到“行师用兵”的有关知识的。曹操不仅常让诸子随从征战,而且有意给他们肩上压担子,如让曹丕、曹植留守邺城,襄樊被围时让曹植充任增援部队的统帅,让曹彰单独率军出征,等等。压上担子后,则同其他僚属将佐一样严格要求,如曹彰北征代郡乌桓,临出发时曹操就告诫他说:“居家我们是父子,你接受任命后我们就成了君臣,就要按照王法办事,你要小心才是!”因此,诸子在执行公务时一般都能忠于职守,力求圆满地完成任务。

对“选天下贤哲以师保之”这件事情,曹操也是极为重视的。他总是挑选那些在他看来是或德行卓著、或才能出众、或端方耿介、或有文学素养的人来辅佐曹丕、曹植诸子,特别是辅佐曹丕。《三国志·魏书·赵王幹传》载魏明帝《诫诲赵王幹玺书》说:

自太祖受命创业,深睹治乱之源,鉴存亡之机,初封诸侯,训以恭慎之至言,辅以天下之端士,常称马援之遗诫,重诸侯宾客交通之禁,乃使与犯妖恶同。夫岂以此薄骨肉哉?徒欲使子弟无过失之愆,士民无伤害之悔耳。

可见,从始封诸子的时候起,曹操除自己对诸子严申训诫,严禁诸侯宾客之间互相交往勾结外,特别注意辅以端方正直之士,以培养、规范诸子的德行。他曾专门下过一道《高选诸子掾属令》:

侯家吏,宜得渊深法度如邢颙辈。

“高选”,即严格选拔的意思。邢颙任平原侯曹植家丞,曹操对他很欣赏,希望诸侯的属吏都能深明法度如邢颙这个样子,实际上是悬出了一个挑选诸侯属吏的标准。

先后做过曹丕辅佐的,有凉茂、邴原、张范、崔琰等人。凉茂少好学,议论常引经据典以判定是非。历任曹操司空掾、侍御史、泰山太守、乐浪太守等职。曹丕为五官将,凉茂被选为长史。邴原和张范都是当时的名士,邴原尤其“名高德大,清规邈世”(曹操《为张范下令》)。曹操任邴原为五官将长史时,还专门下过一道手令:

子弱不才,惧其难正,贪欲相屈,以匡励之。虽云利贤,能不恧恧!

“恧恧”,惭愧之意。曹操说,让邴原去担任曹丕的长史,总管府中之事,虽说是对贤才的信任和重用,但还是委屈了邴原,心中感到惭愧。一派恭谨崇奉之意流溢于字里行间。此后,曹操外出征伐,常命邴原、张范辅佐曹丕留守邺城,曹操还特别叮嘱曹丕:“你一举一动都一定要征求这两个人的意见。”曹丕于是对这两人执子孙之礼,极为尊重。

曹操征并州时,曾将崔琰留在邺城辅佐曹丕。曹丕任太子后,凉茂做过太子太傅,邢颙、何夔做过太子少傅,司马懿、鲍勋做过太子中庶子。曹操还让曹丕敬事他所信用的大臣,以充分汲取教益。

先后做过曹丕文学侍从的,有徐幹、苏林、王昶、郑冲等人,王昶还曾任太子中庶子之职。汉代所谓的文学,是指学经书的人,曹操所置文学,虽多陪伴诸王从事诗文创作活动,但在陪伴或辅导诸王读经方面恐也是担当有职责的。又《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中山恭王衮传》:“每兄弟游娱,衮独覃思经典。文学防辅相与言曰:‘受诏察公举错,有过当奏,及有善,亦宜以闻,不可匿其美也。’”可见在魏文帝曹丕时,文学还负有监察诸王、向上反映诸王表现的职责,曹操时代是否如此,未见确载,但很可能在这方面也是开有先例的。

曹植官属,除邢颙做过平原侯家丞外,刘桢、应玚做过平原侯庶子,毌丘俭做过平原侯文学,郑袤、徐干、邯郸淳做过临淄侯文学,司马孚做过曹植文学掾。比较而言,曹操对曹丕官属的配置更为重视,这显然跟曹丕长子、太子的身份是很有关系的。

总之,曹操对于诸子的教育是极为重视的,这对诸子的成才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然,诸子除了曹丕、曹植在文学方面同曹操相比各有千秋,曹植更有后来居上的建树外,在政治才能、胸襟抱负方面是远不能同曹操相比的。诸子后来自相控抑,逐渐造成大权旁落的局面,以致很快就上演了一场司马氏代魏的活剧,国运不长,这更是曹操所始料不及的。

曹操除亲生的诸子外,身边还有一些养子,其中著名者有杜氏所生秦朗和尹氏所生何晏。曹操将杜氏和尹氏攫为己妇后,秦朗和何晏就成了他的养子。曹操视养子如己出,非常钟爱,每于席上对众宾客夸耀说:“世上的人有像我这样爱养子的吗?”这说明曹操血统观念比较淡薄,没有陈腐的世俗之见。曹操能够做到这一点,同自己“莫能审其生出本末”的情形不无关联,也同当时儒学衰颓的大势有关,反过来又对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产生了推动作用。何晏后来能够成为一个摆脱两汉传统观念束缚、开创新学风的人物,是跟曹操这种影响分不开的。

这里再介绍一下曹操的长孙、曹丕的长子、后来即了帝位的曹睿。曹睿为甄氏所生,小时颇聪明,深得曹操宠爱,常把他留在身边,说:“我家基业传到你就三世了!”稍微大些,每逢朝宴会同,曹操就让他同侍中近臣一起参加,意在加强培养。但曹操死后,曹睿的地位曾经历了一个微妙的时期。甄氏在建安末年即已因色衰而宠弛,曹丕即位后,郭氏得宠,甄氏更加失意,有怨言,次年被曹丕赐死。甄氏死后,曹丕让郭后抚养曹睿,曹睿因生母不得善终,意甚不平,曹丕因此久久不立太子。曹睿后来改变态度,一面敬事郭后,博得郭后的欢心,一面注意博取曹丕的好感。据说有一次曹睿随同曹丕外出打猎,见母子二鹿,曹丕先射杀了母鹿,让曹睿再射杀其子鹿,曹睿不从,说:“陛下已杀其母,我不忍再射杀其子!”说着流下泪来。这似乎有象征甄氏母子命运的用意,同时又显示了曹睿的仁慈之心,因此曹丕为此大受感动,树立之意从此确定下来。不久曹丕病危,自知不起,于是正式立曹睿为太子。曹丕死后,曹睿即位,即魏明帝。曹睿在位期间,大修宫室,奢侈无度,大大损耗了国力。其文才武略、胸襟抱负不仅远逊于曹操,也不及曹丕,不过勉强守成而已。曹睿在位期间是曹魏政权由强而弱的转折阶段,此后便越发江河日下了。曹睿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在中国文学史上得与曹操、曹丕并称“三祖”。刘勰《文心雕龙·乐府》说:“至于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一说:“诗未有三世传者,既传而且烜赫,仅曹氏操、丕、睿耳。”当然,曹睿的文学成就实际上也是远逊于操、丕的,钟嵘《诗品》将其诗列入下品,评论说:“睿不如丕,亦称三祖。”是反映了实际情况的。

三 曹操的女儿和女婿

由于封建史学家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除后妃、列女外一般不为女子作传,因此曹操女儿到底有多少史无明载。尚可考者仅曹宪、曹节、曹华及安阳公主、金乡公主、清河公主和高城公主数人。

曹宪、曹节、曹华为曹操诸女中之年稍长者。建安十八年(213)曹操被封魏公后,将三女献给献帝为夫人,献帝特派使节、行太常、大司农、安阳亭侯王邑带着璧、帛、玄、绢五万匹来到邺城下了聘礼。次年二月,献帝并封三女为贵人,特派王邑与宗正刘艾带着束帛驷马来到邺城迎接两位年长的贵人入宫,在魏公宗庙授给两位贵人印绶,年纪最小的贵人暂留邺城,等长大后再进宫。贵人是皇帝妃嫔的称号,光武帝时设置,地位仅次于皇后。曹操为此专门下了一道《内诫令》:

今贵人位为贵人,金印蓝绂,女人爵位之极。

意思是,他的女儿已经做了贵人,黄金印、蓝绶带,女人的爵位已经到了顶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自得的情绪,但文有脱佚,估计还有对女儿或家人的告诫之辞。不久,伏皇后被曹操幽禁致死,两个皇子也被毒杀,皇后的位置便空缺了出来。过了一年,即建安二十年(215)正月,曹操中女曹节被献帝立为皇后,这样一来,曹操不仅是汉丞相、魏公,而且成为献帝的岳父,献帝则成了曹操的女婿。次年,曹操晋封为魏王,献帝命曹操的女儿均为公主,并赐给收取赋税的汤沐邑。

延康元年(220)十月,曹丕称帝,献帝退位,被奉为山阳公,食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曹节由皇后降为山阳公夫人,四皇子封王者,都降为列侯。当曹丕派遣使者到献帝处索取天子玺绶时,曹节愤怒异常,死活不给。再派使者去,照样如此。去过几批使者后,曹节知道不给不行了,才将使者唤了进去,当面责骂了一通,然后将玉玺掷于栏杆之下,泪流满面地说:“老天不会保佑你的!”这个“你”,不单是指使者,恐怕还指曹丕。旁边的人都低下了头,不敢看这一场景。这恐怕是曹丕在代汉称帝过程中所遇到的唯一的一次公然对抗,而这对抗来自他的亲妹妹,这实在是一种历史的嘲弄。

青龙二年(234)三月,山阳公去世。自退位至此,共十四年,终年五十四岁。八月,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曹节活到景元元年(260)去世,与献帝合葬禅陵,车服礼仪均依汉制。

曹操平定河北后,将一个女儿嫁给荀彧的长子荀恽,后来称作安阳公主。荀彧死后,荀恽继承封爵,官至虎贲中郎将。当初曹丕与曹植争夺继承权,为了争取荀彧的支持,对荀彧极为恭谨。荀彧死后,荀恽又与曹植交好,而与曹丕的朋友夏侯尚(夏侯渊侄子)不睦,为此曹丕非常痛恨荀恽。荀恽早死,留下两个儿子,因是曹丕的外甥,曹丕待他们倒还不错。

金乡公主则为何晏之妻。据《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裴注引《魏末传》,金乡公主是何晏的同母妹,则也是尹夫人所生的了。但《魏末传》同时又说金乡公主的母亲是“沛王太妃”,沛王太妃即沛穆王曹林的母亲,也就是杜夫人。当以杜夫人为是,不然曹操的思想再解放,让何晏娶他的一母之妹,也未免太过分了。裴松之即已对何晏娶同母妹之说提出置疑,说:“案《诸王公传》,沛王出自杜夫人所生。晏母姓尹,公主若与沛王同生,焉得言与晏同母?”其说有理。

何晏作为曹操的养子,是很得宠爱的。当时同为养子的秦朗比较谨慎,而何晏却无所顾忌,服饰同曹丕穿用的差不多,因此引起曹丕的忌恨,常常不喊他的名字,径直叫他做“养子”。但何晏本人似乎并不承认自己养子的身份,仿佛只是寄居在曹府似的。《世说新语·夙惠》载:

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帝奇爱之,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但看来曹操后来对何晏仍是“奇爱”不已,不然就不会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了。何晏因被曹丕忌恨,在黄初年间无所事任,在曹睿时也只担任闲职。正始初(240),曹爽辅政,他倾心依附,被曹爽任为散骑侍郎,官至侍中、吏部尚书,在吏部尚书任上,据称选举得人。

何晏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好谈老庄,著有《道德论》和《论语集解》。用道家老子、庄子的学说来解释儒家经典,提出了“以无为为本”的“贵无论”,成为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玄学适合处于乱世中的士人的需要,同时也对统治阶级有利,因而在短期内蔚然成为风气。何晏也善诗赋,其《拟古》诗被钟嵘评为“虽不具美,而文采高丽”(《诗品》卷中),《景福殿赋》文辞典丽精工,被萧统收入《文选》。

正始十年(249)正月,司马懿乘曹爽跟随魏帝曹芳出洛阳祭扫高平陵(明帝陵墓)的机会,突然发兵占领各要地,曹爽束手就擒,接着被杀,其主要党羽全被夷灭。何晏最初参与审讯曹爽等人,十分卖力,企图因此得到宽宥,结果照样被司马懿逮捕杀害。曹爽集团和司马懿集团从本质上说来在当时都没有什么进步性可言,曹爽集团在当政期间,骄奢淫佚,结党营私,干了不少坏事。金乡公主倒是具有一定识见的,曾对其母沛王太妃说:“何晏做坏事一天比一天厉害,将何以保身呢?”沛王太妃却是糊涂的,笑着回答:“你该不是嫉妒何晏吧?”因何晏美姿仪,面白净,好美色,故沛王太妃有“嫉妒”之说。不久何晏果然被杀。留下一个五六岁的儿子,司马懿派人来抓,何晏母亲尹夫人将其藏在宫中,向使者求情。司马懿听说金乡公主曾对何晏表示不满,又看在沛穆王曹林的面上,这才没有再加追究。

清河公主是夏侯楙的妻子。夏侯楙是夏侯惇的中子,年轻时同曹丕交好,曹丕即位后,即任命他为安西将军,持节都督关中。但夏侯楙并无武略,却喜欢经营家业。身边又多伎妾,为此清河公主与之不和。夏侯楙的几个弟弟不遵礼度,楙多次加以责备,几个弟弟怕被治罪,于是反诬楙诽谤朝廷,让清河公主上奏。曹丕信以为真,要将楙逮捕处死。长水校尉段默劝阻说:“这肯定是清河公主同夏侯楙不和睦,诬陷夏侯楙的。何况伏波将军(夏侯惇)有跟随先帝平定天下的功劳,应该三思而行才是。”曹丕派人调查,果然如此。太和二年(228),曹睿西征,有人报告夏侯楙不能胜任都督之职,于是曹睿将他调回洛阳,改任侍中、尚书。

曹操还有一个女儿高城公主,见载《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李善注。《吊魏武帝文》在写曹操临终时的情景说:“持姬女而指季豹,以示四子曰:‘以累汝。’因泣下。”李善注引《魏略》;“太祖杜夫人生沛王豹及高城公主。”据此,高城公主为杜夫人所生,曹操死时年纪尚幼。不过据《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杜夫人所生沛穆王名林而不名豹,曹林在曹操死时年纪已经不算太小,曹操不可能专门将他托付给年长的四子。据《武文世王公传》裴注引《魏略》,曹操当时特别加以托付的是赵王曹幹,时年五岁。

以上对曹操的女儿和女婿作了一个概略的介绍。此外,还有两个有可能成为曹操女婿的人也值得在这里提一提。一个是前面已经提到过的周不疑。周不疑因才能出众,曹操便想招他为婿,谁知遭到不疑拒绝。婚姻不成,不疑遭到忌恨,终于成为曹操的刀下之鬼。另一个是才子丁仪。丁仪字正礼,是曹操旧交丁冲的儿子,一只眼睛失明。曹操听说是才子,虽然还没见过面,就打算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他。曹操同曹丕商量这件事,曹丕说:“女人找对象喜欢看对方的长相,正礼眼睛不好,恐怕妹妹不一定喜欢。我看不如把妹妹嫁给伏波将军的儿子夏侯楙。”曹操同意了。不久曹操任命丁仪为丞相掾,丁仪到任后,曹操与之接谈,大为赏识,说:“丁掾,确实是一个才子。即使两只眼睛都瞎了,也应当把女儿嫁给他,何况他只是一只眼睛失明呢!这是丕儿误了我!”不难看出,曹操自己挑选妻妾虽然看重貌美,但他在挑选女婿时却是重才不重貌的,这里显然包含着要借重女婿辅助大业的用意。丁仪得知此事原委后,对曹丕有了成见,于是有意同曹植接近,多次在曹操面前称颂曹植的才能,想怂恿曹操立曹植为嗣。曹丕即位后,立即将丁仪转为右刺奸掾,示意丁仪自杀。丁仪不肯自杀,到中领军夏侯尚那儿叩头求救,夏侯尚陪着流了一阵眼泪,但却想不出任何办法来。不久,曹丕找借口将丁仪逮捕处死,其弟丁廙和家中男口全都未能幸免,又演出了一幕姑爷做不成反遭杀戮的惨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