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坚守淮南

一 巩固淮南防线

赤壁战后,孙权一面在西线同刘备联盟,共同对付曹操,一面在东线伺机向北扩展势力,同曹操在淮南地区展开了长期反复的争夺。

建安十三年(208)冬,曹操刚撤回北方,孙权就亲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合肥守军人数不多,但团结一致,进行了顽强抵抗。当时连连下雨,城墙被水浸泡,有崩塌的危险,城中军民便用茅草加以覆盖。晚上则在城上点燃油脂,城外敌军的动静看得一清二楚,根据敌情的变化预作准备。孙权见久攻不下,想亲率一支轻骑往前冲杀,被长史张纮劝止。

曹操得知消息,深恐合肥有失,连忙派兵支援。但赤壁之役,损失惨重,曹仁还在江陵同周瑜激战,也得支援,他手边实在没有多少援兵可派。最后,只派了大将张喜率一千骑兵前往,嘱咐他在经过汝南时把汝南驻军也带上。曹操没有料到的是,汝南兵不仅人数有限,这时也染上了疾病,谈不上有多少战斗力了。

这时有一个人站出来,用奇谋摆脱了这一困境。扬州别驾蒋济得知援兵不多的消息,深恐这样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向刺史献了一个密计,谎称得到了张喜一封信,信中说曹操派步骑四万前去解合肥之围,已到雩娄,请州里派主簿前去迎接。同时分别派出三批使者带着书信前去通知合肥守军,使之增强信心,顽强坚守。第一批使者冲进了城中,第二批使者被孙权捉住。孙权看了从使者身上搜出的书信,信以为真。加之攻城月余,并无进展,只得下令烧掉围城的营寨退兵,合肥城得到了保全。

建安十四年(209)三月,曹操亲率大军来到谯县。得知孙权已经退兵,便下令部队停留下来,制造轻便快捷的战船训练水军。这时蒋济来见他,曹操向他征询意见:“以前我在官渡同袁绍对垒时,把百姓先迁往南边,这样他们既不会逃散,也不会被敌人掳走。现在同孙权对垒,我想把淮南的百姓迁往淮北,你看怎么样?”

蒋济不赞成,认为以前处于敌强我弱的情况,那样做是对的,而现在形势比较稳定,老百姓有留恋故土的心理,是不愿迁徙的。曹操坚持己见,付诸实施,结果引起江、淮间老百姓的惊慌,有十多万人渡江逃到孙权那里去了。曹操十分后悔,后来见到蒋济,赶忙上前,大笑着说:“我本来想让老百姓避开敌人,没想到却反而把他们都赶到敌人那里去了!”

这年七月,曹操率军从涡水进入淮河,经肥水进驻合肥。曹操深知合肥战略地位的重要,如果合肥、庐江一线失守,他就只能退到淮水以北,中原地区就要受到威胁了。因此,他在加强防务、积极为水上作战作准备的同时,从长远考虑,还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淮南防线的措施。

首先,他下了一道《存恤吏士家室令》,凡将士没有产业,死后家属不能养活自己的,县官不要停止口粮供应,部队长官要对他们抚恤、慰问。赤壁战中,曹军战死和因疾病而死亡的人不少,他们的家属失去依靠,不少人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困难,如不及时解决,势必影响今后的扩军和部队的士气。曹操说:“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说他这个讲仁爱的人是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的,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不得已的,以求得人们的理解。这样做,对于安定军心,鼓舞士气,尽快摆脱严重受挫的阴影,走出低谷,开拓新的局面,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重新设置了扬州各郡县的长官,加强了各级领导力量。自消灭吕布、袁术以来,扬州有不少人士投归曹操,曹操也主动罗致了不少人才,其中有不少人得到曹操信用,为稳定扬州的局势发挥了积极作用。如陈登为广陵太守,在江、淮间甚得民心,曾经大败孙策,使孙策势力无从向江北发展。又如刘晔,曾说服曹操平定庐江境内以陈策为首的农民起义,曹操任他为司空仓曹掾,十分信任。每当碰上疑难问题,曹操就写信向刘晔请教,有时一个晚上竟达到数十次之多。特别是刘馥,为安定扬州的局势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馥字元颖,沛国相人。避乱扬州,建安初年劝说袁术部将戚寄、秦翊投归曹操,曹操很高兴,任命他为司徒掾。后来,孙策所任命的庐江太守攻杀了扬州刺史严象,庐江境内又有梅乾、雷绪、陈兰等人聚众数万起义,形势一时非常紧张。曹操这时正忙于对付袁绍,脱不开身,于是表荐刘馥为扬州刺史,将东南的事情托付给他。刘馥接受任命后,单马来到合肥空城,建立州治。他安抚了梅乾、雷绪等人,稳定了社会秩序,数年间有上万流民返回了家园。同时推广屯田,修复了芍陂、茄陂、七门、吴塘等水利工程,保证了农田的灌溉。在官民有所积蓄后,还汇聚诸生,办起了学校。特别是,刘馥将合肥城修筑得又高又厚,准备了不少木头石块和茅草油脂等物,加强了守备。孙权亲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结果无功而返,这些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惜这个刘馥,在建安十三年(208)死去了。由谁来接替刘馥,就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曹操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让通晓军事的丞相主簿温恢出任扬州刺史,而以足智多谋、文武兼长的蒋济为扬州别驾,做温恢的副手。曹操对温恢说:“我本来很想把你留在我的身边,只是因为扬州的事情太重要了。《尚书》上说:‘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恐怕你还会得到蒋济做治中吧!”

“股肱”,即大腿和胳膊,常用来比喻辅佐君王的大臣。大臣得力,什么事情就都可以处理得井井有条。曹操引用这两句话,表达了对于温恢的信任和殷切希望。任命蒋济为别驾,也特地下了一道手令:

季子为臣,吴宜有君。今君还州,吾无忧也。

“季子”,即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春秋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有这样的话:“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以季子为臣,则吴宜有君者也。”曹操在这里是借用赞美季札的话来赞美蒋济。蒋济曾任扬州治中,后调任丹杨太守,现又被任命为扬州别驾,回到了扬州,所以说“还州”。

不难看出,曹操为扬州配备了一个强有力的州级领导班子。在此同时,对所属郡县也进行了整顿,选用能吏担任各郡县长官,并将州治由寿春迁到合肥,大大加强了合肥的地位。

为了贮积军粮,曹操又任命仓慈为绥集都尉,在芍陂周围地区开垦荒地,召募农民,实行屯田。芍陂在今安徽寿县南,因渒水流经白芍亭东与附近诸水积而成湖,故名。最早为春秋时楚相孙叔敖所开辟,周围一百余里,可灌溉附近万顷良田。以后历代都有整修,刘馥任扬州刺史时,也曾对此进行修整。曹操利用这一水利工程进行屯田,对增加粮食生产、保证军粮供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期间,曾一度偃旗息鼓的庐江人雷绪又起兵反叛,陈兰也勾结梅成在灊县、六安一带聚众叛乱,并同孙权取得了联系。为了清除这一心腹之患,曹操派夏侯渊率兵讨伐雷绪,派于禁等人讨伐梅成,派张辽督率张郃、牛盖等讨伐陈兰,同时派臧霸率兵到皖,攻击孙权部将韩当,使之不能出兵援救陈兰。梅成假装向于禁投降,乘机把队伍拉上了灊县境内的天柱山,同陈兰会合。天柱山山势高峻,通往山顶的小路长达二十余里,只能勉强过人。诸将认为难以攻取,张辽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在一个人对付一个人的狭窄地带作战,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冲上前去!”于是亲率部队攻上天柱山,斩杀了陈兰和梅成。

事后曹操评论诸将功劳,特别表扬了张辽,说:“登天山,履峻险,以取兰、成,荡寇功也。”“荡寇”,即指张辽,张辽时为荡寇将军。曹操特地给张辽增加封邑,并授于假节的称号和权力。然后,留下张辽同乐进、李典一起率兵七千余人驻守合肥,嘱咐张辽、乐进说:“扬州刺史温恢通晓军事,有事情要同他一起商量。”

在把巩固淮南防线的有关事宜安排就绪之后,曹操在这年十二月率军回到了谯县。这时曹仁已从江陵撤到襄樊。从此以后,东边的合肥和西边的襄樊,成了曹操南面的两个重要屏障,成了他同孙、刘长期争夺的两个焦点。

二 激战濡须口

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将其都城从京口西迁到了秣陵。第二年,改秣陵为建业,并在建业西面依山势筑城,名石头城,用以储藏军粮和军械。接着,采纳吕蒙建议,在通往巢湖的濡须水口夹水立坞。坞是一种用作防御的建筑物,濡须坞因形如偃月,又叫偃月坞。在这里立坞,目的在于控制从巢湖到长江的通道,既可以防备曹操南进跨过长江,又有利于进兵争夺淮南。

建安十七年(212)十月,曹操在平定关中、解除西顾之忧后,决定出兵东击孙权。出兵前,他让阮瑀代笔写了一封信给孙权。信中在叙旧言好、进行拉拢的同时,说了一些威胁的话。如:

以君之明,观孤术数,量君所据,相计土地,岂势少力乏,不能远举,割江之表,晏安而已哉!甚未然也。若恃水战,临江塞要,欲令王师终不得度,亦未必也。夫水战千里,情巧万端,越为三军,吴曾不御;汉潜夏阳,魏豹不意。江河虽广,其长难卫也。

大意是说,凭藉自己的谋略和实力,是完全有力量打到长江以南的。孙权想要依靠水战,沿江守险,阻止大军南下,未必能够办到,因为在长达千里的江面上作战,情况是变化无穷的。并引春秋时吴国在太湖防御越军、汉初魏王豹在黄河边的蒲坂津阻击韩信,结果都被奇兵打得大败的史实为例,说明自己有必胜的信心。曹操写这封信,目的是想拆散孙、刘联盟,而其最终目的,是想迫使孙权降伏。孙、刘联盟当时正处于比较稳固的阶段,孙权的实力在赤壁战后也有了增强,曹操这封信自然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号称步骑四十万,浩浩荡荡,于建安十八年(213)正月进逼濡须口。张辽和臧霸担任前锋,到达濡须口时,天降大雨,湖水上涨,孙权守军利用水上优势,向前进逼,曹军十分惊恐。张辽打算暂时退兵,臧霸不同意,说:“曹公深明利弊,哪里会把我们丢下不管呢?”仍然坚守不动。果然,第二天曹操下达了大举进攻的命令,曹军一鼓作气,攻破孙权设在长江西面的大营,俘获其都督公孙阳。张辽向曹操汇报头天的情况,曹操对臧霸的表现非常满意,当即任命他为扬威将军,并授予假节的称号和权力。

孙权得知曹军大举南下的消息,亲率七万大军到濡须口迎战。他派猛将甘宁(字兴霸)率领三千人为前部督,密令他乘便夜袭曹营。这天夜里,甘宁挑选手下勇士百余人,饮酒誓师,二更时出发,径直摸到曹操所在的大营外面,去掉鹿角,翻进营寨,突然发起冲锋,在一阵喊杀声中,杀死曹军数十人。曹军遭此突然袭击,异常惊慌,到处叫喊,赶紧点燃火把,把营内照得一派通明,但这时甘宁等人已经撤走。甘宁回营后,营中奏起军乐,士兵们高呼万岁,孙权高兴异常,当即赏给甘宁一千匹绢,一百口刀,说:“曹孟德有张辽,我有兴霸,足可以同他匹敌了!”

此后,双方你来我往,多次展开激战。一次,曹操的部将孙观左脚被流箭射中,流血不止,但仍奋勇作战。曹操看了,既感动又心疼,说:“将军箭伤这么厉害,而勇气却有增无减,难道不应当为国家爱惜一下身体吗?”

当即任命孙观为振威将军。孙观因伤势过重,不久死去。

一次,曹军一部夜间乘船来到一个沙洲上,被孙权发觉,派重兵把沙洲包围起来。双方展开激战,结果曹军有三千人被俘,还有不少人落水淹死。曹操受此挫折,便坚守营垒,等待战机,孙权军几次挑战,都不理睬。

一天,孙权亲自乘坐战船,前来观察曹军大营,曹操下令弓弩齐发,一时箭如飞蝗,纷纷射到敌船上。战船上射满了箭,受射的一面渐渐倾斜,眼看船就要翻了,孙权下令把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两面承受的箭差不多了,船身平稳后,才从容列队而还。

过不多久,孙权又乘坐一只快船,从濡须口开到曹军营前。曹操手下众将都认为是前来挑战,主张发起攻击。曹操吸取前次教训,冷静地说:“这是孙权想亲自观看一下我军情况。”命令军中严加防备,不准乱放弓箭。孙权前行了五六里,才从容退回,途中还奏起了军乐。曹操见孙权甲杖鲜明,队伍整肃,进退自如,不由得想起了刘表两个儿子的无能,感叹地说:“生个儿子就要像孙仲谋这样,刘景升的儿子,不过像猪狗罢了!”

双方相持月余,曹操未能取得什么战果。眼看到了二三月间,雨水渐渐多了起来。这天,曹操收到孙权一封短信,信上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在另一张纸上写道:“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把孙权来信的内容告诉了诸将,说:“孙权说的是实话,没有欺骗我。”考虑到雨季来临后,孙权水军的优势将会更加明显,自己将更加无隙可乘,胶着在这里没有用处,于是下令撤军。途中经过谯县时,同儿子曹丕、曹植拜祭了祖坟。四月间,回到邺城。

曹操北还后,孙权也随之撤军回到建业。

三 一次劳而无功的行动

建安十四年(209),曹操因担心孙权侵掠沿江郡县,下令把这一带的百姓迁往淮北,结果反使百姓受到惊扰,不少人因此逃往江南。长江以西的大片地区一时人烟稀少,城邑荒芜,以致合肥以南,只剩下一座皖城。曹操重新布署防务,任命朱光为庐江太守,驻守皖城,使大量开垦稻田,积贮军粮,并伺机骚扰孙权。

建安十九年(214)五月,吕蒙建议孙权说:“皖县土地肥沃,如果水稻丰收,他们手中有了粮食,兵力就会增强,曹操对我们的态度也会跟着发生变化,应当早日把皖城拿下来才是。”

孙权接受吕蒙建议,不久即领兵亲征。以甘宁为升城都督,在前面督战,吕蒙率领精锐作为后援。部队于破晓时分展开进攻,早饭时分即将城池攻破,太守朱光及城中男女数万人都当了俘虏。张辽得到消息,从合肥率军驰援,中途得知城池已失,只得原路返回。孙权任命吕蒙为庐江太守,将缴获的人马全部分给了他。

曹操得知孙权攻占了皖城,十分恼怒,打算再次东征孙权。当时连续大雨,道路泥泞,将士多不情愿出征。曹操知道这个情况,怕有人前来劝阻,于是下了一道命令:“今孤戒严,未知所之,有谏者死。”“未知所之”,即还没有确定进军何处,这只是一种缓冲矛盾的说法,其实心中是打定了主意的。丞相主簿贾逵见情况不妙,对另外三位主簿说:“丞相下了这样的命令,但现在又确实不适宜出兵,我们不能不出面加以劝阻!”

于是起草了一个意见,拿给三位同事看,三人不得已,只得都在意见书上签了名,然后一起去见曹操。曹操勃然大怒,立即下令逮捕了贾逵等人。曹操问是谁出的主意,贾逵回答:“是我出的主意!”说完,自己迈步向监狱走去。狱吏因为贾逵是主簿,没有立即给他戴上刑具,贾逵却说:“你得赶快给我戴上刑具。不然,上边会怀疑我在丞相身边任职,就让你不给我上刑具。一会儿就会有人来这里察看的!”

果然,狱吏刚给贾逵戴上刑具,曹操派来察看的人就到了。

过了两天,曹操渐渐气消,又下了一道命令:“逵无恶意,原,复其职。”“原”,即赦罪之意。曹操认为贾逵虽违反了命令,但用意是好的,于是不再追究,让他官复原职。一场风波算是过去了,但也因此再没有人敢来劝谏了。

经过一番准备,曹操于这年七月率军踏上征途,留下儿子曹植驻守邺城。这时刘备已经占领益州,天下三分已成定局,以武力讨平孙权的时机并不成熟,因此在出发之前,参军傅幹再次出面劝阻曹操,说:“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用武力征服,却比较容易用恩德去安抚。我认为应当暂时放下武器,息军养士,分土定封,论功行赏,这样境内外的人心就可以逐步安定下来。然后在此基础上,兴办学校,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境外的人就都会前来表示归服了!”

接着进一步提醒曹操:“现在将十万大军开到长江边上,如果敌人凭藉坚固的防线,不出来同我们接战,我们的军队就没有用武之地,我们的谋略也发挥不了作用。这样,徒然使自己受屈,却又达不到慑服敌人的目的。还是不如保全军威,修养道德,使敌人主动前来归服为好。”

对于这番着眼长远、但不免显得迂阔的议论,曹操自然更听不进。军队仍按原定计划,向南进发。

途中,曹操的重要谋士尚书令荀攸病逝,终年五十八岁。荀攸跟随曹操二十余年,运筹帷幄,贡献了不少高谋奇计,据说最为出色的有十二次,外人不了解内情,只有钟繇知道个中底细。曹操非常赏识荀攸,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后,在归途中还特地到荀攸老家看望,在那里把荀攸前后所建功劳回顾、称颂了一番,最后对荀攸说:“现在天下大体上已经平定了,我愿同贤士大夫共同分享功劳。以前汉高祖让张子房自己挑选三万户封邑,现在我也想让你自己挑选封地。”

曹操经常称赞荀攸,说他外表愚拙而内里机智,外表胆怯而内里勇敢,外表软弱而内里刚强,不矜夸自己的长处和功劳。并将荀攸同荀彧对比,说:“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赞扬了荀攸对错误的东西“不去不止”的精神。曹丕被立为太子后,曹操对他说:“荀公达,这是一个可以为人师表的人物,你一定要非常尊重他才行!”曹丕遵命而行。一次荀攸生病,曹丕前去探望,竟独自拜倒在床下。

曹操对荀攸的突然病故非常悲痛,一提起来就泪流不止。为了表达对荀攸的悼念之情,曹操特地下了一道手令:

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

荀公达真贤人也,所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达即其人也。

“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语出《论语·学而》,子贡认为孔子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虚,所以无论到了哪个国家,人们都愿把那里的政事告诉他。“晏平仲”句语出《论语·公冶长》,是孔子赞美晏婴的话,说晏婴很会交朋友,时间越长,朋友越敬重他。曹操着重从品格上肯定荀攸,认为他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目的是要突出重点,启示和勉励人们更好地向荀攸学习。此前荀彧因反对曹操晋爵魏公,备九锡,已被曹操逼迫致死。这里着重从“温良恭俭让”的角度肯定荀攸,自然也包含了要人们更好地服从自己,对自己实行“温良恭俭让”的用意。

曹操率军进驻合肥不久,传来了夏侯渊平定凉州的消息。曹操见孙权严阵以待,无隙可乘,觉得不如暂且回师,谋取汉中,于是在十月间率军离开了合肥。这次南征,虽肯定会对孙权产生一定的威慑作用,但未能取得实际战果,所获得的与所付出的完全不成比例。曹操未能充分考虑贾逵等人的意见和照顾将士的情绪,对形势缺乏正确的估计,结果南征来去匆匆,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次劳而无功的行动。

四 “贼至乃发”

建安二十年(215)三月,曹操正式出兵西征张鲁。临行前,曹操估计孙权会利用他用兵汉中的机会,派兵攻打合肥,于是留下一道手令,装在一个封套中,封套边上写上“贼至乃发”四字,交由护军薛悌带到合肥。

不出曹操所料,这年八月,孙权亲率大军十万前来进攻合肥。张辽、李典和乐进率领的守军一共才七千多人,敌众我寡,如何抵御敌人,一下子成了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三人当即和薛悌一起打开封套,阅读曹操的手令。只见手令说:

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对这个部署,大家都感到疑惑不解。张辽最先领会了曹操的用意,说:“曹公远征在外,如果等他得知消息再率军前来援救,我们肯定早已被敌人打败了,所以他让我们趁敌人尚未合围的机会,主动出击,挫其锐气,以安众心。之后再据城防守,这样就比较容易了。成败的关键,就在主动出击这一战,诸位还疑惑什么呢?”

张辽、李典和乐进都是曹操的重要将领,但平时不大和睦,张辽担心自己的意见不会被大家所接受,于是又表示,如果大家仍有疑虑,他愿单独领兵出战。李典被张辽顾全大局、勇挑重担的精神所感动,当即慨然表示:“这是国家大事,我怎能因私人成见而忘掉公义呢?我愿接受将军指挥,同将军一起出战!”

商议已定,立即行动,当夜挑选了勇士八百人,杀牛宰羊饱吃了一顿,准备第二天同敌人拼死决战。

次日天刚放亮,张辽、李典就率领将士猛冲出城。张辽披甲执戟,一马当先,高呼着自己的姓名,冲入敌阵,顷刻杀死敌兵数十名,斩了两名敌将,一直打到孙权所在的大营前面。孙权遭此突然袭击,大惊失色,诸将一时间也不知所措,便向一个高地撤退,四周举起长戟自卫。张辽叱令孙权下山交战,孙权不敢动。后望见张辽兵力并不太多,这才指挥人马将张辽团团包围起来。张辽左冲右突,率领身边数十人冲出。仍被包围的士兵大呼:“将军不管我们了吗?”张辽听见,又返身杀入重围,将这些士兵救出。这一仗从早晨一直打到中午,张辽所向披靡,孙权军闻风丧胆,元气大伤。张辽回到城中,指挥士兵整修工事,准备坚守。军心顿时稳定下来,诸将对张辽的胆略无不表示非常佩服。

孙权围攻合肥十多天,见城池没有被攻破的可能,而这时军中又发生了疾疫,只得引军撤退。张辽决定乘势追击。他登上高处,望见孙权军大部分已撤到合肥东北的逍遥津南岸,而孙权和一部分将士还留在北岸,于是率领步骑猛冲过去。当时孙权身边只有将士千余人,见状大惊,连忙派人去召回前面的部队,但已无法追上。在慌乱中,陈武被杀,宋谦、徐盛败走。吕蒙、蒋钦、凌统、甘宁、潘璋等人拼死抵抗。凌统率领亲兵三百人杀出重围,保护孙权来到桥边。桥南一块一丈多长的木板已被拆掉。孙权猛抽战马,战马纵身一跃到了南岸。贺齐率领三千人在桥南接应,孙权这才脱离了险境。凌统返身与张辽接战,掩护孙权,左右士兵全部战死,自己也受了伤,估计孙权已经脱险,这才泅水回到南岸。

事后张辽问孙权降兵:“刚才看见一个紫色胡须的将军,骑着快马,箭术很精,是谁?”

降兵回答:“是孙会稽。”孙会稽即孙权,因曾担任会稽太守,故以官职代称。张辽听了,后悔不已,说如果能够早些知道,是一定能够追上去把孙权捉住的。

曹操得知张辽大败孙权的消息,非常高兴,下令提升张辽为征东将军,同时奖赏了其他有功将士。

张辽能够大败孙权,自然得力于他的英勇善战,同时也与曹操的合理安排有关。在敌众我寡、又无外援的情况下,主动进攻固然力所难及,单纯防守也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曹操巧妙地将两者结合起来,而进攻又选择在敌人立足未稳之时,这样就可以出敌不意,攻其不备,从而收到以少胜多的奇效,挫败敌人锐气,鼓舞己方军心。之后再转入防守,就比较容易达到目的了。

这一决策为什么不事先让众人知道呢?看来曹操考虑到了张辽、李典和乐进之间平时不大和睦的问题。如果事先让他们知道这一决策,因意见不统一,关键时刻就很难取得行动的统一。临敌时再把手令拆开,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共同利益陡然间变得比什么时候都更为重要,就有可能消解矛盾,同仇敌忾,团结对敌。这也算是一种“出奇制胜”吧。从分工来说,张辽、李典都是善攻的猛将,故让他们出战;乐进比较持重,故让他守城;而薛悌是地方官,只要完成了监督作战的任务即可,故不让他参加战斗。曹操对张、李、乐三位将领的作战能力、用兵特点及性格修养了如指掌,并能各用其长,使各显其能,这对保证战斗的胜利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建安二十一年(216)二月,曹操在攻占汉中后回到邺城。十月开始训练军队,亲自鸣锣击鼓以指挥进退,准备再次南征孙权。不久率军出发,十一月到达谯县。接着南进,到达合肥时,特地巡视了张辽打败孙权的地方,赞赏叹息了好一阵子。然后,给张辽增加兵员,让他跟随自己一同南进。

次年正月,曹操进军至居巢。二月,又进驻居巢东面的郝溪,对濡须展开攻击。孙权在濡须口筑城拒守,以吕蒙为都督,在城上设置了强弩万张,乘曹军前锋扎营未稳之时展开反击,取得小胜。接着,曹操亲率大军逼攻,孙权见曹军来势汹汹,难以抵挡,只得暂时后撤。

不久,孙权派都督徐详前来求见曹操,表示希望罢战请和。曹操因军中发生疾疫,也无意再战,于是顺水推舟,同意休战,并表示要继续同孙氏通婚,巩固双方的和好关系。

三月,曹操率军北还。行前,留下伏波将军夏侯惇都督曹仁、张辽、臧霸等二十六军驻守居巢。从此,合肥南面有了一道坚固的屏障。同时,对有功将士进行了赏赐。因夏侯惇每次总把所得赏赐全部分给部属,这次专门赏给他一支歌舞乐队和一些歌女舞女,下令说:

魏绛以和戎之功,犹受金石之乐,况将军乎!

魏绛是春秋时晋国大夫,因建议晋悼公同北方少数民族连和,不仅使晋国免除了后顾之忧,还得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支持,从而得以称霸诸侯。晋悼公为表彰魏绛的功劳,特地赐给他一支歌舞乐队。曹操认为,夏侯惇的功劳比魏绛还大,因而更有资格得到这一赏赐。

曹操回师后,孙权留下平虏将军周泰驻守濡须,双方在这一带又形成了相持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