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南征张绣

一 淯水之难

兴平二年(195),曹操在兖州将吕布打败后,吕布东逃,投靠了徐州牧刘备。袁术来攻刘备,刘备在盯眙、淮阴一带率部抵抗。正当双方相持不下时,吕布乘虚袭夺了徐州治所下邳,俘虏了刘备的妻儿。刘备被迫向吕布请和,吕布将其妻儿归还,让刘备出守小沛。刘备来到小沛,重新集结了一万余人,引起了吕布的疑忌,于是又亲自带兵来攻,刘备不敌,带兵西投了曹操。吕布自己做起了徐州刺史。

这样,在曹操周围的异己势力,北面是冀州牧袁绍,东面是吕布,西面是马腾、韩遂,南面是荆州牧刘表,对曹操形成了一种四面包围的态势。在曹操同刘表之间,还横亘着一个同刘表连和的张绣。

张绣,武威祖厉人,骠骑将军张济的侄子。张济原为董卓部将,董卓被杀后,曾与李傕、郭汜联兵攻打吕布。献帝东归途中,又曾与李傕、郭汜联兵追截。后经议和,李傕、郭汜回到关西,张济留屯弘农。献帝都许后,于建安二年(197)派谒者仆射裴茂率关西诸将杀死李傕,灭其三族(父族、母族、妻族)。郭汜则被其部将五习所袭,死于郿县。张济在弘农,因缺粮,率部向南到荆州就食。到南阳后,四出抢掠,在攻打穰城时被乱箭射中致死。张绣跟随张济转战,由于作战英勇,这时已被提为建忠将军,封宣威侯,于是接替张济统领部队。

张济死后,荆州属官都来向刘表表示祝贺,刘表却说:“张济因为穷乏,来到荆州,我们作为主人没有以礼相待,却让他争战而死,这实在不是我的本意。今天我只接受吊唁,不接受庆贺!”于是,派人去招纳张绣,让他驻守宛城。张绣正无立足之地,立即爽快地答应了。

刘表当初被任为荆州牧,与李傕、郭汜有些关系。李傕、郭汜入据长安后,想联络刘表作为外援,于是利用挟持献帝的机会,让刘表做了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刘表对此大约多少怀有一些感遇之情,因此对李傕、郭汜的同伙张济来奔,争战而死,多少有些不忍,不愿与之兵戎相见。更重要的是,他想对这支军队加以利用。他让张绣驻守宛城,就是想让张绣替他防守荆州的北大门,对付曹操的威胁。

张绣驻守宛城不久,即派人去华阴请来了谋士贾诩。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年轻时即被汉阳阎忠看重,认为他有张良、陈平的才能。董卓入据洛阳,任命贾诩为讨虏校尉。董卓被杀后,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打算散伙回乡,贾诩劝阻说:“听说长安城内有人要杀尽凉州人。如果各位弃众单行,就是一个亭长也能把你们抓起来。不如率众向西,一路召集部队,攻打长安,为董卓报仇。事情成功了,可以奉国家以讨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各自逃走不迟。”

众人认为有理,于是西攻长安,果然杀死了王允,赶走了吕布。李傕等人认为贾诩有功,想封他为侯,贾诩坚决不接受,说:“这不过是一个救命的计策。何功之有!”李傕等又想让他做尚书仆射,他仍推辞,最后被任为尚书。

李傕、郭汜内讧,贾诩为之调解,为保护献帝和公卿大臣发挥了重要作用。献帝被李傕放还后,贾诩上还印绶,离开李傕,前往华阴依附将军段煨。段煨对他表面上客气,而骨子里疑忌。贾诩于是暗中同张绣联系,最后脱离段煨来归张绣。

张绣一向敬重贾诩,请来贾诩后,对贾诩执子孙之礼。贾诩劝张绣归附刘表,并亲自到襄阳去见刘表。回来后对张绣说:“如果是天下太平时,刘表倒是一个做三公的人才,但他看不清当前形势的变化,多疑而无决断,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当时,袁绍势力强盛,而且还没有同曹操彻底闹翻,曹操不可能首先对他用兵。关中马腾、韩遂各拥强兵相争,一时无力对东边用兵,对曹操暂不构成威胁。东边的吕布是宿敌,力量不弱,对曹操的威胁也最大。曹操有意解除这一威胁,但南边的张绣虎视眈眈,如果一旦对吕布用兵,张绣乘虚袭击后方,后果不堪设想。为了除去后顾之忧,曹操决定采取由近及远、先弱后强的方针,乘张绣立足未久、根基不牢、力量还不算很强大时对他加以征伐。

建安二年(197)正月,曹操亲率大军直扑宛城。曹军来势汹汹,双方力量悬殊,张绣自料难以抵敌,便在曹军进抵离宛城不远的淯水时,率众向曹操投降。

曹操兵不血刃,就取得了南征张绣的胜利,这意外的成功,不免使他志满意得起来。曹操设宴款待张绣及其部属,挨个劝酒时,猛将典韦手持大斧跟在后面,大斧刃长尺许,寒光闪闪,令人不寒而栗。曹操每走到一个人跟前,典韦就举起大斧,以眼逼视,一副凛然不可冒犯的神态。直到散席,张绣及其部属竟没有一个人敢抬起头来看曹操一眼。

由于头脑发热,不免举措失当。曹操见张绣的婶母(张济之妻)貌美,竟不顾后果,将其掳去作妾。张绣果然觉得受了侮辱,为此很不高兴。曹操得到举报,顿时产生了杀掉张绣的想法。

张绣有一个部将叫胡车儿,勇猛异常,颇得张绣信用。曹操爱胡车儿的骁健,意欲拉拢,亲自赏以重金。张绣得知消息,更不高兴,认为曹操是要利用他的身边人来对他行刺。恰在这时,曹操企图杀掉张绣的密谋泄漏了出来。张绣决定先发制人,对曹操发动突然袭击。这时距他投降曹操还不过十来天。

张绣采用贾诩的计策,对曹操谎称须调动部队,而且须由曹操的军营经过。还谎称说,由于运输车辆不多,都已超载,铠甲希望让士兵自己穿上。曹操这时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麻痹轻敌的错误,对张绣的要求竟毫不怀疑,一概予以满足。

张绣依计而行,率领全副武装的士兵进入曹营,一声令下,突然动手。曹操措手不及,一时竟无法抵敌,靠了典韦掩护,带着少数随从仓惶逃走。逃跑途中,曹操的名叫绝影的坐骑被流箭射中,面颊和腿两处受伤,倒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曹操自己的右臂也受了箭伤。长子曹昂见状,连忙将自己的坐骑让给曹操,曹操得以逃脱,而曹昂却被追兵赶上,乱刀砍死。曹操的侄子安民同时遇害。另一个儿子曹丕,侥幸乘马逃脱。

典韦坚守营帐大门,掩护曹操脱逃,张绣的士兵一时竟无法攻入,只得散开寻找其他通道。典韦身边有亲兵十余人,个个拼死战斗,无不以一当十。前后敌兵越来越多,典韦用长戟左击右刺,一戟刺去,总要将对方十多支长矛折断。左右亲兵或死或伤,典韦自己也受伤数十处,仍然奋力战斗。敌人越冲越近,长戟不能用了,就用短兵接战,最后发展到肉搏。典韦连杀数人,最后因伤势转重,在大骂中倒地身亡。

曹操一直退到舞阴才停下脚来。得知典韦战死的消息,曹操为之泪流不止。自濮阳战役后,典韦即被曹操看重,被任为都尉,率兵数百侍卫曹操左右。所率亲兵均经精心挑选,每次战斗,总是带头冲锋陷阵。典韦又颇谨慎持重,忠于职守,白天常立侍终日,夜里常住在曹操营帐旁边,很少回到自己帐中休息。其人食量大,喜豪饮,吃喝时,常要数人负责端酒送菜,才能供应得上。喜用大双戟和大刀,军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帐下壮士有典韦,提一双戟八十斤。”如此忠心勇猛的爱将战死,曹操自然悲痛万分,特地派人抄近路到宛城找回了典韦的遗体,亲自哭祭了一番,然后送回典韦的家乡陈留己吾安葬。

曹操这次败得很惨,部队被打得七零八落,失去了统一指挥,只得各自设法归队。只有平虏校尉于禁带着数百部属且战且退,虽有死伤,却始终不曾离散。敌人攻势减弱后,于禁进一步整理了队形,然后鸣鼓而还。行进间,见有十余个受伤的士兵光身行走,前去询问,得知是被青州兵抢劫所致。于禁大怒,即进围青州兵,并宣布了他们的罪行。青州兵逃脱,找到曹操告了于禁一状。于禁到舞阴后,并不立即去见曹操,而是首先安营扎寨。有人建议于禁:“青州兵已经告了您一状,您应当赶快到曹公那里分辩一下。”

于禁回答说:“现在追兵还在后面,随时都有可能追上来,如不事先做好准备,到时怎么对付敌人?何况曹公明断,哪里会轻信别人的谗言呢?”

等到一切安顿完毕,于禁这才去见曹操,详细汇报了情况。曹操听后很高兴,对于禁的举措作了高度评价,说:“淯水之难,我被搞得非常被动。将军在混乱的情况下能够保持队伍的齐整,以坚不可摧的壁垒对付敌人,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不过如此啊!”

果然不出于禁所料,张绣率领骑兵包抄了上来,曹操立即命令于禁等迎击。这次由于有了准备,张绣很快被击退。曹军乘胜反击,攻占了南阳、章陵等地。张绣退守穰城,并再次派人去荆州与刘表连和。

事后曹操总结淯水之难的教训,对诸将说:“我接受张绣投降,由于没有及时获取他们的人质,以致弄到这种地步。我已明白了失败的原因。大家看着吧,今后我不会再打败仗了!”

很显然,曹操未能找到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这次失败,完全是由于曹操骄傲自大、麻痹轻敌造成的。其直接导火线,则是由于曹操作风不检点,因而激怒了张绣;举措不适宜,因而进一步使张绣产生了疑虑,最后终于将其逼上了造反的道路。如果曹操能够待人以诚,谦虚谨慎,不去做伤害对方感情和使对方感到威压的事情,是完全不致于发生如此严重的后果的。其实曹操未必不懂得这番道理,他在不少情况下也正是这么去做的,问题在于不能持之以恒,贯彻始终。曹操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仅伤亡了不少将士,失去了长子、侄儿,连自己也差点丢了性命。更可悲的是,曹操未能正确总结经验教训,没有从思想根源上去寻求失败的原因,这就决定了他今后将会为此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后来兵败赤壁便是其中的典型一例。

二 奇兵破敌

曹操从舞阴回到许都后,根据于禁前后所建立的功勋,封他为益寿亭侯。任命典韦的儿子典满为郎中。后因思念典韦,又提升典满为司马,把他留在自己身边。每当经过陈留己吾时,总要到典韦的坟头用中牢(猪、羊二牲)祭奠一番。曹丕后来即帝位后,又提升典满为都尉,赐爵关内侯。

建安二年(197)九月,袁术侵犯陈地,曹操率军东讨,袁术败走。曹操在巡视淮、汝一带时,得到了猛将许褚。许褚字仲康,曹操的同乡。身长八尺余,腰大十围,相貌雄毅,勇力过人。曹操一见许褚,就对其雄毅气概大为赞赏,说:“这真是我的樊哙啊!”

樊哙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鸿门宴上,项羽想要杀掉刘邦,樊哙当面予以斥责,保护刘邦,使之得以安然脱险。曹操爱赏许褚,当即任命他为都尉,接替典韦做了自己的亲随侍卫。跟着许褚前来的人,武艺也都很高强,曹操全部任为虎士,让他们做了自己的警卫。

曹操第一次南征张绣时,曾经攻下的南阳、章陵等县,在其北返后又反叛成为张绣的属地。曹操派曹洪前去攻打,未能获胜,只得退守叶县。张绣、刘表得势,多次带兵前来骚扰。为了解除张绣的威胁,曹操在这年十一月再次率兵南征。

大军来到淯水岸边,曹操隆重祭奠了头次南征时在这里阵亡的将士,为之感叹流泪,不能自已,部下见了,无不深受感动。曹操这样做,一方面由于他内心确实深深怀念着阵亡的将士,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加以表达、宣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激起将士们的同仇敌忾之情,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曹操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战斗一开始就进行得相当顺利。曹操对占据湖阳的刘表部将邓济发起攻击,许褚率领一批壮士首先攻进城内,杀死敌人上万,并活捉了邓济。曹操表彰有功将士,提升许褚为校尉。接着,曹操又顺利地攻下了舞阴。在局势大体稳定后,曹操于第二年即建安三年(198)正月回到了许都。

三月间,曹操准备三征张绣。军师荀攸劝阻说:“张绣同刘表互为依靠,形成了一股比较强大的势力。但张绣是外来户,缺乏根基,军粮全靠刘表供应。一旦刘表停止军粮供应,两人必然就要发生摩擦。不如暂缓攻击,等待时机。时机合适时对张绣进行利诱,就可以把他争取过来。反之如果加紧攻打,两人势必就要互相救援,我们反而难以达到目的。”

但曹操急于解决问题,没有采纳荀攸的意见。

曹操率军南下,包围了张绣据守的穰城。果然不出荀攸所料,曹操围困穰城后,张绣立即向刘表告急,而刘表也立即作出了派兵北上援救张绣的决定。

就在这时,从许都传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原来有袁绍的部属反叛过来,对荀彧告密说:“袁绍的谋士田丰劝袁绍趁早袭击许都,认为这样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平定天下就很容易了。”

荀彧立即派人将这一消息报告了曹操。曹操一听,不免大吃一惊,认为不可不加防范,于是下令解围撤军。张绣尾随追击,曹军只能摆开连营阵势缓慢后撤,每天只能走几里路。而这时刘表派来的援军也赶了上来,预先布署在穰城东北面曹操回军的必经之地安众,据险防守,切断了曹操的退路。这样一来,曹操被置于腹背受敌的境地,而张绣得知援军赶到的消息,则士气大振,曹军与战不利。直到这时,曹操才感到不该不听荀攸的劝告,对荀攸说:“我不听您的劝告,以致弄成了这个样子!”

曹操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摆脱困境、克敌制胜的办法。他给荀彧写信说:

贼来追吾,虽日行数里,吾策之,到安众,破绣必矣。

到安众后,张绣和刘表的军队合在一起据守险要。曹操前进受阻,于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作战方案,连夜在险要处开凿地下通道,将军械粮草等辎重全部运送过去,并布下奇兵。天明后,敌军以为曹操逃跑了,全军来追。张绣临出发前,贾诩劝他说:“不要去追,去追一定会吃败仗。”

张绣不听,仍发兵追击。曹操突出奇兵与步骑夹攻,把张绣打得大败,完全实现了预定的作战方案。

张绣败回大营,不一会儿,贾诩又对他说:“赶快再追上去,这一去准能获胜。”

张绣不解,犹疑说:“刚才我不听您的劝,以致吃了败仗,怎么还要去追呢?”

贾诩胸有成竹地说:“战场上的形势千变万化,你赶快去,去了总会有好处。”

张绣平常十分信任贾诩,听了贾诩的话也就不再犹豫,立即召集部队再次追上去。没有费多大的力气,果然取得了胜利。

张绣回营后,请教贾诩说:“我开始用精兵追击败军,而您说肯定会失败;后来我用败兵追击得胜之兵,而您说肯定会取得胜利。后来的结果又都和您说的完全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

贾诩解释说:“这是很容易明白的。将军虽善用兵,但毕竟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军开始撤退,曹公必然亲自断后,周密布署;追兵虽精,但将既不及对方,对方断后的士兵也必然都是精锐之士,所以知道前往追击必然失败。曹操攻打将军并没有发生了什么失误,力未尽而退兵,肯定是后方发生了什么事情,因此在打败将军后,必然会率领轻军先往回赶,即使留有部将断后,部将虽勇,却又不是将军的对手了。所以将军虽以败兵去追,也是肯定会取得胜利的。”

张绣听了这番分析,非常叹服。

七月间,曹操回到许都。荀彧问曹操:“到安众前您就料定到安众后会把张绣打败,这是为什么呢?”

曹操回答说:“敌人阻挡我们撤军,把我们逼到死地进行决战,所以我料定我们会取得胜利。”

《孙子·军争篇》中有“归师勿遏”的话,意思是返回驻地的军队不要去阻挡。《孙子·九地篇》中还有这样的话:“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意思是说,将部队置于没有退路的死地,士兵就会拼死决战,去夺取胜利。曹操的安众之战便是对这一军事思想的成功运用。当然,曹操在战术上也作了巧妙安排,如果在具体指挥上发生失误,置之死地也不一定就能生存下来。曹操连夜凿地道将辎重和一部分兵员转移,给对手造成已经逃跑的错觉;而在后面却留下了一支精锐的伏兵,自己留下亲自断后。当敌人来追击时,自然就能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取胜也就是必然的了。将士英勇战斗也是取得胜利的一个关键。在这场战斗中,曹仁、李通等人都出了大力。曹仁开始未随主力行动,而是带着所属部队别攻他处,配合主力攻势,共俘获敌方男女三千多人。当曹操撤军,被张绣追击,作战不利,士气下降时,曹仁激励将士,振作精神,从而一鼓作气击败了张绣,曹操对此十分赞赏。李通本来率部驻守汝南西界,当刘表派兵援救张绣,曹军处于不利时,他率部连夜赶到,带头冲锋陷阵。战斗结束,回到许都后,曹操任命李通为裨将军,封建功侯。

当然,曹操在这次战斗中也有疏忽,被贾诩钻了空子。如果在自己亲自断后、击败张绣后仍妥善地安排好断后问题,使张绣无隙可乘,那就更为完美了。

三 “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

曹操迎献帝都许后,袁绍每次得到献帝诏书,总担心有对自己不利的地方。以许县地处低湿为由、想把献帝迁到鄄城、以便自己就近控制的图谋,又因曹操拒绝迁都而化成了泡影。在这种情况下,袁绍的谋士田丰确曾劝过袁绍,说:“迁都的计划既然不可能实现,那我们就应当尽快进攻许都,奉迎天子,然后以献帝的名义号令天下,这是上策。不然的话,我们总有一天会成为曹操的俘虏,到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田丰字元皓,钜鹿人(一说勃海人),颇多谋略。原为冀州牧韩馥的谋士,但不被信用。袁绍兼并韩馥后,投到袁绍麾下,袁绍任他为别驾,十分信任,但在关键时刻往往不能采纳他的建议,这一次也不例外。为保万无一失,曹操得知袁绍将要袭击许都的消息后立即撤军,但赶回许都后才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虚惊。

曹操三次南征张绣,第一次失败,第二次获胜,第三次互有胜负,基本上打了个平手。曹操未能消灭张绣,但张绣也没有足够的能力进攻许都,南边的局势暂时平稳下来。在这种情势下,曹操接受荀彧的建议,先东征吕布,平定了徐州,并打败了袁术。

建安四年(199),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一线对峙。袁绍为了拉拢张绣一起对付曹操,派使者来到穰城,约张绣出兵进攻许都,同时给贾诩写了一封亲笔信联络感情。当时袁绍势力强大,张绣打算答应袁绍。不料贾诩当着众人对袁绍的使者说:“你回去告诉袁本初,他们兄弟之间尚且不能相容,怎么能容得下天下国士呢!”

兄弟不能相容,指袁绍、袁术反目为仇、互相攻伐的事。贾诩冷不丁这么一说,毫无思想准备的张绣不由得大惊失色,脱口而出:“您怎么这样说呢?”

但贾诩胸有成竹,话已说出,使者只得动身回冀州复命去了。

事后,张绣私下惶恐不安地问贾诩:“您这样处理,我们今后怎么办呢?”

贾诩的回答又出乎张绣意外:“不如投靠曹公。”

张绣为难地说:“袁强曹弱,我们又同曹操结下了冤仇,去投靠他怎么行呢?”

贾诩不慌不忙说出一番理由:“将军所说的恰好就是我们应当投靠曹公的原因。第一,曹公奉天子以号令天下,名正言顺,从公义出发,我们应当归附他。第二,袁绍强盛,我们以不多的一点兵力去归附他,他肯定不会看重;而曹公还比较弱小,得到我们这支队伍,肯定会感到很高兴。第三,凡有志于建立王霸之业的人,肯定不会斤斤计较个人的恩怨,目的是要以此向天下人表明他胸怀的博大,我看曹公就是这样的人。这件事请将军不必再疑虑。”

张绣见贾诩说得入情入理,也就不再说什么了。这年十一月,张绣率部到许都投归曹操。曹操果然十分高兴,亲热地拉着张绣的手,为之设宴款待,并立即任命张绣为扬武将军。曹操还为其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两人做了儿女亲家。

曹操对贾诩自然也是亲热异常,拉着贾诩的手说:“使我取信于天下的,就是您啊!”

意思是说,他同张绣争战多次,并曾被张绣打得大败,儿子、侄儿及爱将典韦都死在张绣手下,但现在张绣却对他这样表示信任,率兵前来投归他,他也要信用张绣,既往不咎,为天下人做出一个不计私怨、宽宏大量的榜样,以取信于天下。曹操热情地接待张绣,并立即委以重任,还与之结为儿女亲家,不仅是为张绣带来了一支生力军而论功行赏,更重要的是为取信于天下而安排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步骤。曹操可算是找到了一个宣传自己、展示自己博大胸怀的绝好机会,找到了一个化敌为友的绝好典型,没有张绣和曹操之间类似交往与恩怨的人是很难充当这样的典型的。

曹操这样做,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是真诚的,他确实是冰释了恩怨,打算一切从头开始。当然,这种真诚是同他的策略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势力还不够强,而他的志向却又非常远大,要发展事业,还需要大量人才,不管是一开始就投到他这儿来的人才,还是从敌方营垒中跑过来的人才,他都一概欢迎。为了招徕人才,特别是从敌方营垒中招徕人才,就必须要有一个宽宏大量、既往不咎的政策,曹操就是想要实施这样的政策,并让天下人都知道他有这样的政策。有了向天下人展示这种政策的绝好机会,他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曹操不会忘记给他提供了这个机会的贾诩,因此他对贾诩所表示的不仅是欢迎,更多的是感激。他给予贾诩的封赏,也是很够意思的:开始就上表举荐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很快又提升贾诩为冀州牧。因冀州还在袁绍手里,因此留参司空军事。从此,贾诩同荀彧、荀攸、郭嘉等人一起,成为曹操身边的重要谋士。

张绣内心十分感激曹操对他的信任,后来每次作战都异常英勇。官渡之战,他因力战有功,被提升为破羌将军。在南皮参加击破袁谭的战斗后,封邑被增加到二千户。曹操对张绣的信用也是始终如一的,给予张绣的封赏总是超过其他将领。当时因战乱连年,户口减耗严重,十户人家不过还剩一户在,因此诸将的封邑没有能够满千户的,而张绣的封邑达到二千户,大大超过了其他将领。曹操这样做,其实质还是要保住这个“样板”,让他继续发挥作用。

建安十二年(207),张绣跟随曹操北征乌桓,死于途中。其子张泉继承了封爵,后因参与魏讽谋反,被杀,封邑随之削除。

据说,张绣之死是由曹操次子、后来当了皇帝的曹丕一手造成的。曹丕因张绣多次请他聚会,竟发怒说:“你杀了我的哥哥曹昂,怎么还好意思见人呢?”

张绣听了,内心不安,于是自杀。这个传说如果属实,至少可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曹丕的器量比起他的父亲来差得很远,淯水战败、曹昂被杀时他才十岁,但却未对此事淡忘,一直耿耿于怀,终于爆发出来,酿成严重后果。二是张绣虽然得到曹操信用,褒赏异于诸将,但看来他内心还是怀着一种负罪感,平时小心翼翼是不难想见的(即使是贾诩,后来也因自己不是曹操旧臣,而又谋虑深远,怕被别人猜疑,因此闭门自守,退无私交,子女嫁娶不结高门),而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大概也包含着某种戴罪立功的目的。不然的话,他就不会如此多心,在曹操还健在时就为曹丕的一句话去寻短见了。可见,曹操的安抚优待政策远未深入人心,就连张绣这个“样板”内心的鸿沟也还未能完全抚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