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的午后孤独(译本序)

笛安

我看过很多韩国电影,以及韩国电视剧——可是必须要说,我对“韩国文学”几乎一无所知。所以我很高兴,在这样的一无所知的时候,我遇到了金爱烂女士的作品。

这本《外面是夏天》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七个金爱烂的短篇小说。当我以一个写作者的身份,去看别的作家的短篇小说时,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经验——往往,在一个短篇小说里,最容易看出来一个作家在虚构的时候最在乎什么。金爱烂的作品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弥漫于字里行间的静谧。即使人物们之间有对白,即使她在描写某个人来人往的公共场合,那种非常强烈的“静”依然穿透纸面而来。就好像,她用一个扩音器,将人物内心深处非常隐秘的声音放给大家听——由于那个声音过于微弱,所以即使经过了扩音器的处理,也依然是小小的。若想听清,需要读者屏住呼吸,正因为如此,寂静随之而来。

我认为,每个金爱烂的读者都可以非常轻松地接受到一个讯号:她的故事与“个体”密切相关,每篇故事中一个或两个人物,他们作为个体的处境,他们内心深处的惶恐,他们身处茫茫人世间必须表面做出来的镇定——每一个个体都没有经过符号化的处理,并未刻意被赋予某种“典型环境”之下的含义。

本书的译者徐丽红女士曾经这样说过,这本集子里的“每篇小说都弥漫着淡淡的丧失感”,这的确是《外面是夏天》里七个故事所营造出来的总体氛围。如果讲得再细致一点,这七个故事里几乎是每篇的主人公都在彷徨中——我也想过是否有个更合适的词语来替换“彷徨”这个看起来充满二十世纪早期气味的词语,但是犹豫了片刻,好像并没有。无论是失去了独生子的父母,新晋丧偶的少妇,马上就要失去小狗的小男孩,还是失去母语的部落居民,失去前途的年轻教师——每一个主角都必须习惯“失去”,在沉溺边缘挣扎的姿态,有时候完全不好看——我认为金爱烂最厉害的地方就在这里:她可以寥寥数语就勾勒出来这种“不好看的姿态”,准确,然而点到为止,冷静且不加渲染与判断。每一篇小说到了结束的时候,主人公依然活在挣扎之中,未必痊愈,人生与心境都没有得到鲜明的所谓“转折”,众生孤独,犹如烈日下的午后貌似正在扭曲的柏油路。

我想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阅读金爱烂是一件友好的事情。金爱烂出生于1980年,小说集中绝大部分故事就发生在当下的韩国。由于东亚几国存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的相似性,中国的读者在理解她的小说情节的时候毫不费力。比方说,《立冬》里的夫妻含辛茹苦终于买到了小房子,因为预算的关系妻子不得不手工DIY很多室内家居装饰,但是依然满心欢愉;《对面》里的男人年复一年地参加公务员考试,人生变成了一个绝望的恶性循环,可是无法停下来;《风景的用途》中,根基不稳的青年教师面对教授的无理要求几乎没有说“不”的余地,因为对方某种程度上掌握着自己的前途……请放心,我恪守着原则,以上“剧透”只涉及小说的背景,核心情节或者冲突都已隐去,我只是想说,看看我罗列出来的上面那几点,是不是跟我们的社交媒体热点话题有微妙的呼应?但金爱烂的可贵之处在于,所谓的“社会话题性”在她的作品里并不是目的,而是场景中的一个因素;换句话说,高压的生活环境与氛围对人的碾压虽然残酷,但这只是“人生”这趟残酷之旅的一部分。除却环境高压带给人的负面影响,一个卑微的人必须经历的,还有突如其来的生离,没有预料的死别,以及种种让人猝不及防之下看清自己的欲望或脆弱的瞬间。

世界赤裸裸的缺陷,与自身藏在暗处的弱点,交相呼应的时刻,就属于文学,属于艺术,属于创作。

在《外面是夏天》中,我个人非常想为大家介绍的,是如下三篇:《卢赞成和埃文》《对面》与《沉默的未来》。

《卢赞成和埃文》是一个非常悲伤的故事。卢赞成是小男孩的名字,埃文是狗的名字。小男孩没有父母,奶奶独自靠着并不稳定的工作艰难谋生,抚养着他,就是在这样的艰难环境里,小男孩遇到了小狗——他最好的朋友。为了最好的朋友,小男孩需要存钱,但是一路上总是遇到诱惑……艰难,挣扎,处于困境中纯净的情感,与因为困顿而激发的最为真实与强大的动摇——种种这些人性深处的复杂与灰度,被金爱烂通过小男孩与小狗这一组角色的关系准确而细微地表达,动人心魄。如果单纯从结构与技术角度讨论的话,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篇可以作为“短篇小说”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作品。

而《对面》这一篇,我其实并不确定我将它作为着重推荐是否与我的私人体验有关。我在前文中有过一句简单的介绍,这个故事里的男人一年又一年地准备着公务员考试,就像赌徒一样认为今年一定能成功的;然而与他的无望循环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早已成功通过考试“上岸”,并且已经有了很不错的职业前途的同居女友,“公务员考试”是一道沉默的红线,将相爱的枕边人不动声色地划到了楚河汉界的两边,注定了渐行渐远,两个人心知肚明已经不会有共同的未来了,却暂时选择闭口不谈——因为我在生活里真的见过这样的人,也真的见过类似处境的情侣,所以我在阅读的时候,好几次都因为非常真实的共鸣而心生感慨,而且我相信,说不定打开这本书的你,身边就有这样的熟人、同学,或者是朋友的朋友。

我同样想聊聊《沉默的未来》,因为在这七篇小说里,它最为特别。只有它讲述的故事并不是发生在韩国,事实上它并不是发生在任何真实的国家里——这是一个架空性质的寓言小说。讲述某个国家或者是某个“地球级政府”主导建设的“濒危语言博物馆”——很多濒危语言部落的原住民就生活在博物馆里,所谓“濒危语言”,是指世界上会讲这种语言的,只剩下了一个人——因此,这些博物馆居民,因为每个人只能讲一种除了自己无人掌握的语言,所以他们之间也不太方便交流。这些沉默的濒危语言标本就沉默地守着自己的岗位,有游客进来的时候,表演一番“自己的母语”。博物馆外面的人都在说同一种语言,似乎巴别塔已经在博物馆外建成——博物馆内,所有的语言标本们就这样被日复一日地打量着——形容至此,不宜继续,倒不是担心有关“剧透”的规则,这篇小说的核心不在情节——但是“语言博物馆”究竟隐喻着什么,究竟在用什么样的方式做隐喻,我只有我自己的看法,所以不值一提。而这个被巴别塔遗忘的博物馆,本来就是开放给所有读者,因此它应该拥有成千上万种解释,这应该也是作家本人希望看到的。

是在这篇《沉默的未来》里,我看到了金爱烂创作里的诗性。有一部分小说家认为“诗性”对于小说而言并非必需品,可矛盾的是,大多数小说家依然承认,优秀的小说里同时拥有着诗歌的特性:例如画面,隐喻,高度浓缩之后的意象,主体与客体之间界限的模糊,以及隽永的留白——在这篇《沉默的未来》里,全部看得到。总是要有一些小说并不是为了讲故事而存在的,它们需要去探索“文学”的边界可以抵达什么地方。

在小说集的中文版后记(“作家的话”)里,作家本人这样说:“人物为了成为人,需要说什么呢?想来想去,有时需要的不是语言,而是其他。”我非常喜欢这句话。我觉得她是在用一种写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这也完美地契合了她的小说里,那些人物之间没有语言的时刻;完美契合了那些能被读者敏锐感知到的,从所有这些时刻背后渗透出来的寂静。

这种寂静,就是属于她的审美意义上的记号。她的作品足以说明,小说家应该有能力用一种有美感的方式去表达现实中的龌龊与不堪。并不是强行为现实中的苦难加上柔光滤镜,而是忠实它的同时,将它纳入属于自己的那个美学体系去呈现——前者与后者之间存在天渊之别,只不过,也许乍一看不那么容易区分。

我非常高兴自己可以读到《外面是夏天》这样的作品,我也非常希望金爱烂可以被中国的广大读者熟知和喜欢。也许是因为过于接近的距离反而造成了表达障碍,有能力将“当下”的生活“文学化”的作家其实并不多,而金爱烂的作品,表明了她不仅有这个能力,而且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风格与美学特征。在作品面前,所有介绍或者推荐性质的文字都显得苍白且可笑,所以我觉得,我该到此为止,接下来的时间,留给你们,安心地与《外面是夏天》相处。

这七个孤独的故事,愿你们读后,觉得亲切。

2021年10月16日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