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本案了结
宋问给唐清远的,
是一份较为浅显的物价分析理论。另外包括对米价控制的相关政策措施,
户部计税的相关建议。
可以说分析的完整且全面。
然而最为宝贵的并不是分析,
而是宋问在其中非常委婉的提出的几条税制改革。
大梁征的税基本是直接税,
即直接向个人收取。而宋问提出了增值税,
即按照物品增值部分缴税,
是间接税的一种。
另外还提出了累进税。即赚的越多缴的越多,
而对于收入低下的农户,应当采取鼓励免税的方式,不是单纯的依照人头来征税。
这些建议都带着浓厚的现代风格,
宋问也知道他们不会接受,且不会认同这些条例。因为它损害了大部分上层官员的利益。
于是只是三言两语的夹杂其中,且写在最为偏僻的位置。
至于他们能不能看见,
看见后是什么样的心情,
就不是宋问担心的了。
对于他们来说,前面这些都不算太震慑,
所以宋问在最后跟了一份滴漏法制白糖法。
大梁的糖来自南方种植的甘蔗,
再从甘蔗中提炼糖分。
只是他们的技术不过关,
能够熬制砂糖,
却不会熬制白砂糖。
白砂糖在古代也称作糖霜,
哪怕是宋朝,
品质优良,颜色纯粹的白砂糖,价格也非常昂贵。
制作白糖的影响,
远比不上盐的提纯。宋问认为,
就社会影响来看,此法曝光不会引起什么巨大变动。而对于大梁国人来讲,这却是一件很重要,足够引人重视的事情。
宋问以前准备拿白糖赚钱来着,现在还是将它亲情冠名王义廷。
将它交到王义廷手上推广负责,也很是放心。
朝堂上。
“陛下,王侍郎有不凡之才,就将他关押在大理寺中,委实可惜。”宋祈道,“陛下,齐桓公任管仲,曹公收张辽。不计前嫌,知人善用,皆为后人赞颂。这世间贤才难得,而王侍郎又有忠君之心,爱民之仁。望陛下法外开恩,”
大臣道:“国有法度,缘何法外开恩?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
宋祈依旧声线缓慢而坚定道:“臣正是坦荡,才敢上奏陛下。与他是否为户部官职无关。”
“王侍郎并无歹心。未铸大错,思其本心,也算情有可原。”李伯昭上前道,“今他有心悔过,又有功绩在前,望陛下念其苦劳,给他一个将功折罪的机会。他心中感念陛下恩情,自然不会再犯。”
大理寺卿道:“禀陛下,长安百姓有心向他,终日跪在大理寺前请命。臣认为,此时严惩王义廷,不妥。”
张曦云眯着眼看向几人。
相继几人还想出列再辩,唐贽听得头疼,抬手制止,而后点道:“王尚书,你如何看?”
“犬子不孝,叫陛下忧心。臣无异议,但凭陛下作主。”吏部尚书抬起头道,“陛下,臣只有一句话想说。犬子所作所为,皆因爱民之心。只是他资质愚钝,才会误入歧途。”
唐贽又点道:“太子,你又怎么看?”
“陛下,臣以为,满朝堂,出一位户部侍郎容易,出一位王义廷,难。”唐清远道,“文武众臣,有几人能从寥寥数字中,发现米价有异?有几人,能有这般敢作敢为的气魄?有几人,能有毫无纰漏,策谋此事的才智?又有几人,能独自寻出白糖制法?这样的人若是关押在大理寺中,该是如何令人扼腕?”
唐清远道:“臣不知该如何做。臣只知道,陛下若是依从律法,是昭明天下之理。陛下若是法外开恩,是沛泽天下求贤仁爱。陛下自有考量。”
唐贽抓着把手,沉沉呼出一口气。
王义廷得以无罪释放。
宋问得到消息,真是松了口气。
唐贽或许原本就没打算严惩王义廷。
虽然一众臣子在参他,但也有一众臣子在保他。
王义廷是什么样的人,大家都明白。他是个可用之才。唐贽想将人情送给唐清远。还有吏部尚书的。
无论如何,大事已成。宋问如约将白糖的制法送去。
大理寺卿却差人来传话,王义廷不收她的东西。
他还是第一次见到赖在牢里不愿意走的人。不敢声张,喊宋问过去赶紧解决。
宋问觉得很是头疼,于是再次亲自过去看他。
还是先前的房间,还是先前的摆设。人也还是先前的装扮。
“落魄如常啊王侍郎。你该准备准备,你要出去了。”宋问指着他嫌弃道,“还是你非常留恋大理寺的风景?你都几日没洗澡了?”
王义廷道:“若如实来讲,我不该出去。”
宋问掏出纸,问道:“你为何不要?”
“这不是我的东西,我自己不能收受。”王义廷道,“宋先生,我真是猜不透你。你究竟是什么人?为何能知道那么多东西?功名利禄于你都是身外物,那你做这些是为了什么?”
宋问:“你为了什么我就为了什么。”
“这是你的东西。”王义廷道,“其实我出去,也不知道该做什么。”
宋问:“可惜。我心里只有可惜两个字。你怎么是个这么死板的人?”
王义廷道:“我也觉得很可惜。如果我早些认识你就好了。”
“其实你已经成功了。百姓受惠,农户有惊无险,没有损失。而那些借此谋取暴利的商户与贪官,受到了惩罚。你在三个月的时间里让米价从十七钱涨到十八钱。又在短短几天时间内,让它从十八钱跌至六钱。如今长安城的米价是大梁国内最低的。往后,谁若还敢动长安的米价,都要再掂量掂量,户部可是有一个王义廷。你已经做到你想做的了,甚至比你想的更好吧。”宋问道,“不说别的,你能从户部再找出一位能与你匹敌的人来吗?”
王义廷:“若不是有你,已经酿成大祸。宋先生为何不为官呢?”
宋问心道,她做官,是要命的。
“可偏偏就是有我。偏偏,我提早预见了此事。若非我心血来潮,我也发现不了。就在你动作的前几日而已。”宋问道,“缘分,是天意。天意要你这样做,天意要你留下来。”
王义廷笑道:“宋先生还会信天意?”
宋问道:“好吧。我不信天,也不信命。但是我负责的讲,如果你就此受罚,你会后悔,你会让许多人都后悔。这世间上有你这般才华的人,万里无一,即使有,能得以施展才华的更是少之又少。你难得有此机会,却要自己放弃吗?你就没有其他想做的事情了吗?你不觉得不甘吗?为何那些贪官还在,而你却没有了?你要让多少人伤心?”
宋问:“我会帮助大理寺查你,是因为你切实有罪。而我现在保你,是因为你切实有功。你这样的人,不应该留在这里。外面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如果你要赎罪,你应该怀着这份愧疚,去为更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去施展你的才华,去建设更繁盛的大梁。”
王义廷苦笑道:“谁需要呢?我牵连了我父亲,牵连了户部,牵连了农户。我自入狱以来,除了你,没有人来看过我。”
宋问站起来,扯着他的胳膊向上扯:“有没有人需要,你应该出去看看。何必妄自菲薄?你拼死也想帮助的人,你不想去看看吗?”
宋问扭头喊了狱丞,过来将他的锁链打开。
狱丞不知从何处给他找了一件外衣,让他披在身上。
王义廷站在牢门的门口,停步不前道:“这几日我在大理寺里,见到许多人。他们有些人知错,有些人不知错,可他们都出不去。”
宋问:“那你现在应该知道你有多幸运。”
“我是很幸运。可我不知该如何向他们解释我的所为。”王义廷道,“这个地方,进来容易。出去为何如此难?”
“听过画地为牢吗?你在做一件蠢事。”宋问道,“往前走,王侍郎。”
王义廷迈出一步,走到光下。
他一身落魄来到大门口,大理寺守门的官差看见他,立正,朝他肃静的敬了一礼。
王义廷微微有些诧异。
门吏转身,将大理寺厚重的门推开。
随着景象涌进他眼内,无数的嘈杂声随之涌来。
数百百姓站在门口,为首之人正是他的父亲。
“王侍郎,我们来接您出来!”
“王侍郎!”
王尚书训道:“不孝子。”
王义廷一时不知该说何是好。
“没有来看你,是因为不知道该和你说什么。可他们从没有放弃过为你奔走。”宋问站在他身后道,“你以为是因为我你才能出来的吗?你错了,有没有我都一样。因为你身后站着的人多着呢。”
宋问道:“这些人,感激你,重视你,相信你。你不要让他们失望。”
“多谢!”王义廷眼中含泪,手心紧握,说道:“多谢!”
他发现,他果然还是想留下的。
有人想他留下。哪怕卑劣,他也想留下。
宋问笑了一下:“说来我也是平民,现在也住在长安。从这里来讲,该是我要谢你。”
宋问道:“多多保重。”
说罢,从一侧悄然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