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整齐的毛毛虫

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残破的墙壁和尘土飞扬的路上,或者是空地上,发现一种比较奇怪的小东西。

那是一个很小的柴束,不知道为什么,它竟然能够自由活动,蹦蹦跳跳地向前运动。没有生命的东西居然活了过来,不会活动的居然可以跳动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虽然这是个奇怪的事情,但如果我们近距离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会动的柴束中,有一条非常漂亮的毛毛虫。它的身上长有黑白相间的条纹。它也许在寻找食物,也可能在寻找一个最适合让自己安全蜕变成蛾的地点。对于它这些让人难以理解的动作,我们可以通过继续观察来寻找答案。

它总是穿着用树枝做成的奇怪衣服,把自己的身体完全隐藏在里面;只有不包括头和长有六只短足的前部裸露在外面,它小心翼翼地向前方急行着,只要有一点点惊吓,它就会本能地缩进这个保护壳里,而且一动不动,唯恐一不小心受到其他东西的伤害。这显然是出于它自我保护的本能。

这就是一束柴枝为什么会走动的原因,它就是柴把毛虫,属于被管虫的一种。

为了抵御季节的变化,这个既怕冷又赤裸着全身的被管虫,建筑起一个属于它自己的非常轻便舒服的避难之处,一个可以移动的安全的茅草屋。在它变成蛾以前,它是肯定不会走出这间茅屋的。

四月的时候,在我家作坊的墙上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被管虫,我通过它们增长了许多基本常识。如果它们处于蛰伏状态,这就说明它们快变成蛾子了。这真是个好机会,这时我就可以大胆而仔细地观察它们的柴草外衣了。

这些外衣的形状相似,就像纺锤一样,约有五厘米长。前端的细枝都是固定的,但末端则是分开的,它们就这样排列着,如果没有其他更好的避难场所,那么这里就是能够遮风挡雨的最佳地点了。

在认识被管虫以前,你会觉得它就是一捆普通的草束。但“草束”这两个字并不能非常确切地形容它的样子,因为麦茎实在是太少见了。

它的外衣主要使用的是光滑柔韧、带着木髓的小枝和小叶,其次就是些草叶和柏树的鳞片枝等,如果材料还不够用,它还会再用些干叶的碎片和碎枝。总之,小毛虫的要求并不高,看见什么就使用什么。

它所用的材料都保持了原料本来的形状,没有进行任何加工。既保持了原材料的特性,又保持了原材料的形状。

如果原料过长,它也不会把原料修整成最适当的长度。它会直接把造屋顶的板条拉过来用。它要做的只是将前面固定住。这对它来说可谓小菜一碟。

如果旅行中的毛虫想要行动自如,尤其是它装上新枝时,还要保证头和足自如地活动,那么这个匣子的前端就必须用一种特殊的方法进行装配。仅用树枝做成的匣子是不适用的,理由非常简单,因为它的枝特别长而且很硬实,会严重妨碍这个勤劳工人的工作,让它无法尽职尽责地完成工作。它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柔韧的前部,使它可以随意转动,从而可以十分愉快地完成本职工作。

所以在离毛虫前部比较近的地方有一种领圈,那里的丝带只是用一些碎木屑来衬托,这样可以增加材料的强度和柔韧性,因此不会妨碍毛虫的弯曲性。这样的领圈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木屑,是毛虫在弄碎那些干草的时候得到的。

我把草匣的外层小心地剥落、撕碎,然后发现里面有许多细细的枝干,大约有八十多个呢。在里面,从靠近毛虫的这端到那端,我又发现了质量相同的内衣,在把它的外衣打开之前,只能看到中部与前端,而现在却可以看到全貌了。这种内衣全都是用坚韧的丝做成的,这种丝有极强的韧性,甚至人用手使劲地拉都不能将它拉断。

现在我们就可以仔细看看毛虫这件精巧的外衣是怎样做成的了。这件外衣内外共三层,它们按照固定的顺序叠加在一起。第一层是非常细的绫子,它可以直接接触毛虫的皮肤;第二层是粉碎的木屑,用来保护衣服上面的丝,并让它更加坚韧;最后一层是用小树枝做成的外壳。

尽管各种被管虫全都穿上了这样的三层衣服,但各个种族的外壳却不尽相同。比如,六月底我在屋子外边尘土飞扬的大路上遇见的一种,它的壳无论从哪儿观察,都比前边提到过的那一种更加高明一些。它外层的厚皮是用很多片材料制作的,比如空心树干的断片,细麦秆的小片,还有青草的碎叶等。在壳的前部,几乎看不见任何一点儿枯叶的痕迹。我先前提到的那一种,是最常见的,但却影响了它的美观。它的背部,也没有突出物,长出外皮后,除了颈部的领圈以外,这只毛虫的全身都隐藏在那个用细秆制成的壳里。总之,整体差别并不是很大,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它有比较完整的外观。

还有一种身材娇小,衣服也比较简单的被管虫,在冬天将要过去的时候,经常可以在墙上或树上发现它的踪迹,例如洋橄榄树或榆树。它的壳十分小,不足一寸的五分之二长。它会随便捡起一些干草,然后将它们平行地粘起来,除了丝质的内壳以外,这就是它的整套衣服的材料。

衣服要穿得既经济,又便宜,而且还要看起来更漂亮、更美丽,这就是件很有难度的事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