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不需要言语说明,一切都有了答案。

对方是如何成为瓷器修复大师的原因不言而喻。

单看这个工作室,便知道青年在瓷器修复方面下了多大的功夫。

那些齐全的设备和材料,一整套一整套的工具,加上这无人打扰的环境,不知耗费了多少资金。

而那一箱一箱的碎瓷片,经过收集、清洗、整理、细致的分类和标注,更不知花费了多少精力,实在骇人!

还有摆在工作台上、只进行了粘接的两件瓷器,他们仔细一看,居然全是用碎瓷片拼成的。

说明这些碎瓷片不仅是熟悉、辨认古瓷这么简单,还能修复成完整器!

饶是两位见过大风大浪的馆长都觉得心惊不已,内心的震撼久久不散。

没有人能为磨炼一种修复技艺做到这种程度。

两人为文物修复努力了大半辈子,自认为各种方法都用过了,此时却突然感觉自己所做的不如对方的十分之一。

目前华国文物修复师的紧缺,是传承、环境、待遇等各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既然现状很难改变,为什么不先给已经从事这个行业的员工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呢?

哪怕是将修复室内的材料和工具补足一下也好啊。

他们却从未想过这一点。

在此之前,两人一直忙着呼吁提高文物修复师的待遇、呼吁国家培养人才、放低条件和编制以求招聘更多人手。

如今看来,很多想法都太过理想化。

改革要一点点的施行,非一日之功。

文物修复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具备很高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极致的耐心、责任心,同时修复过程中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否则会对珍贵的文物造成二次伤害。

这不是单单降低门槛便能解决的问题。

他们想的太大了。

空有一番豪云壮志,却连自己博物馆中仅有的三位修复师的工作环境都没有改善。

何其可笑。

今日,云舟给他们好好上了一课。

这样的工作室才是修复师最需要、最能锻炼能力的环境,纵然是一块朽木,在这样充足的准备和练习中也能成材。

更何况,青年并非朽木,而是天才!

只有天才能想出这样高效的办法,将练习修复技艺和提高理论知识融合在一起。

不仅如此,邱老想到宴会上与他坐在同一鉴定席上的云舟,看向他的眼神都变了。

怪不得能有这么强的鉴定能力,怪不得能察觉到在场所有专家都看不出的高仿梅瓶的疑点,这是一举三得!

云舟带着两人在工作室参观了一会儿,见二人的表情都有些恍惚,便体贴地问道,“邱爷爷、叶馆长,是不是累了,要不要休息一下?”

“哦,不用、不用。”邱老回神后马上摆手,“小舟你去忙自己的事情就好,我们在这里随便看看。”

他和叶栾要仔细学习学习。

“好。”云舟看了眼腕表,现在才10:40,一般午饭在12点,目前还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找他进行瓷器修复的客户已经排到了六月份,后面的他暂时没接。

这些都是年前便约好的,等他毕业后还有其他规划,未免到时候时间有所延误,先把已经答应的修复好。

目前他手里的是清康熙时期的‘釉下三彩山水人物纹梅瓶’。

釉下三彩是康熙时期独有的瓷器品种,集青花、釉里红、豆青釉三种色彩于一身。

青花釉里红本来便很难烧造,这里又加了豆青釉,烧造难度更大,实属难得,传世品较为少见。

不过这件瓷器的画工相比其他人物画要简单得多,以青花为主,人物寥寥几笔描绘出动作与意境,釉里红和豆青仅为陪衬。

加上胎体略粗,底部无款,应为康熙民窑烧制。

据说是赵总在Y国淘到的,当时花费不高,只花了5000英镑,算是捡了个漏。

这么便宜自然是有些缺陷的,画面的‘远山’部分缺了一块釉,其他部分的釉料也有半脱落的迹象,同样要补齐。

人物纹不像缠枝莲纹、海水纹、卷草纹这一类具有固定的‘模板’的纹饰,后者的纹饰大同小异,根据瓷器旁边的纹饰便能确定补缺部分的色彩和形状。

而人物纹图案却各有不同。

像眼前的瓷器,描绘了远山、寒江、孤舟以及江边的人物,缺失的部分根本无从参考,需要极强的理论知识储备。

云舟在之前便已经查阅过相关资料,也见过类似的康熙釉下三彩,因此并不觉得难。

康熙时期的民窑青花瓷器大多使用的是Z省的珠明料,这件也不例外。

外面阳光正好,他很快便将材料按比例混合,调制好浓淡不同的青花釉色。

根据资料上的原图在素胎上试色,描绘过两遍后直接填补釉料、在瓷器上作色。

青年正全神贯注的进行着,并未发现邱老和叶栾在参观完毕后、正轻手轻脚的靠近,最后站在距离他三米之外的地方停住。

两人不敢靠得太近,免得打扰到对方,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喘,没有发出一点响动。

他们就这样看着云舟一点一点的将缺釉的部分填补完成,釉料喷洒的细致又匀称,色泽深浅恰到好处,动作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中间换了更淡的青花釉料后,立即投入了新一轮的作色中,没有丝毫停顿,效率高得惊人。

居然比博物馆里二十多年经验的老师傅还快!

邱老和叶栾对视一眼,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

这种速度和能力,他们博物馆的文物有救了——

直到缺釉的部分填补完毕,云舟才摘下口罩作了几个深呼吸,一看时间,已经12:30了,比他预估的晚了半个小时。

对于青花的色泽调配,他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看来人物画确实比较耗费时间,小小的一块釉料填补了两个小时。

到下午将瓶身其他脱落的部分浅浅补一下,再进行表面光泽度的简单做旧,这件瓷器便修复完成啦。

云舟伸了个懒腰,从座位上起身准备活动一下。

哦,对了,工作间邱老和叶馆长还在呢。

一忙起来他都忘了。

邱老两人站得腿都麻了也没有动,此时看到他停下手中的工具,马上揉了揉腿、一脸欣喜地迎了上去。

“小舟,你的效率实在太高了。”

邱老感叹道,“很厉害,绝对达到了大师级别。”

“何止是厉害,这修复得、简直太妙了!

远山与景色融为一体,整体呈现出一种宁静淡薄的意境,青花有浓有淡,色泽的把控分毫不差。

要不是我看着修复的,根本辨认不出。还有这个连接处,怎么做到的如此自然——”

叶栾拿起修复了大半的梅瓶,一边观察一边赞扬。

平时在下属面前格外稳重的市博物馆馆长,此时却像换了一个人一般滔滔不绝,溢美之词不停从口中吐露,完全拜倒在对方高超的技艺中。

“谢谢夸奖。”云舟眼眸微弯,大方的接受了两人的赞美。

其实他觉得修复这件瓷器的难度不算高。

毕竟缺釉的部分是青花,若是釉里红或者画工精细的草木枝叶部分,那么调制的速度便不会这么快,作色也要更加细致,至少要一天的时间。

然而对于邱老两人来说,这可是人物纹瓷器,比一般瓷器修复要难得多。

若是放在博物馆,首先缺失的部分在瓷器上无从参考,要先查找相关资料,进行严格的核实,这就需要一段时间。

找到资料之后,修复师要重复记忆缺失部分的纹样、画法,分析成分,找到合适的配比材料。

调制釉色就更难了,作色向来是瓷器修复最难的步骤。

缺失部分由三种浓淡不同的青花色泽构成,还做出了晕染的效果,不可能一次调配成功。

可能今天调配出了颜色深一些的青花,明天天气不好、光线不够,那就要过两天再调配另一种。

这样林林总总的加起来,至少要一两周的时间才能补足缺失的釉料。

之前他们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毕竟文物修复不是儿戏,必须慎重对待,每一个步骤都要做到最好,不容许一丝马虎。

可是今天云舟的作色过程完全颠覆了他们的认知。

青年只用了两个小时,还修复得如此之好!

邱老和叶馆长有一肚子的话要问,不过现在已经快一点了,先去吃饭。

**

高档餐厅的一楼,三人坐在靠窗的位子,盘子里人均100 的自助餐,种类丰富、食材新鲜。

邱老享受着美食,激动过后,内心多了几分忐忑。

经过今天的参观,他明白市博物馆和这个工作室的待遇差得太多太多。

无论是工作环境、设备、工具、材料还是伙食、服务等等,都无法与这里相提并论。

若是他早点过来,哪怕舍了这张老脸都不会提出那样的要求。

可是青年为什么会答应呢?

用餐结束后,邱老终于忍不住问出来,“小舟,你当时为什么会答应来博物馆当修复师?”

连旁边的叶馆长也将视线投了过来。

云舟浅笑着道:“博物馆很好啊,能够近距离接触平时只能在玻璃展台之外看到的珍贵文物,提升修复水平,同时为国家做一份贡献。

当然,今后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开一间私人博物馆。”

这是他对于毕业后的规划。

毕竟随着修复瓷器的数量越来越多,多宝阁已经快要塞满了,这么多贵重的藏品放在家里也不安全,不如面向公众展出。

他自己的藏品数量不够,到时候可以问问杜爷爷,相信对方也是愿意的。

作为收藏家,谁不想将自己收藏的宝贝分享出去,让所有人都欣赏自己独一无二的藏品?

没有人不想,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就像酒庄老板忍不住和朋友分享美酒,有了孩子的家长忍不住晒娃,外出旅游看到美景时忍不住发朋友圈,人之常情。

云舟也不例外。

他和冯大师花费无数心力、历经千辛万苦才将汝窑天青釉洗修复,若是只有他一个人欣赏的话,实在太可惜了。

可是他没有开设私人博物馆的经验,一切都要从长计议,去市博物馆除了修复文物之外,也是去学习的。

“私人博物馆?”

邱老没想到一位还未毕业的大学生会具有如此超前的思想,和叶栾对视一眼,“想法很好,我和叶馆长全力支持。”

这是他的心里话,能让大众有机会见识,总比自己收藏起来要好。

“不过实施起来可能会有些困难。国家规定,开设私人博物馆的面积不得低于400平方、藏品总数不少于300件……”

这些条件中,最难达成的当属藏品数量。

别说300件,能收集到几十件藏品已经很不错了,有些收藏家看着满屋子藏品,实则真品没有几件。

能放在博物馆展出中自然是真品,可现在市场上95%都是赝品,上哪里找这么多真品。

而且这300件藏品中至少要有几件稀有物件,不然谁会过来参观?

想到这里,邱老不由得看了云舟一眼,300件藏品,这个年轻人该不会——

云舟似乎察觉到了他的想法,笑着道:“邱爷爷,我现在还差得远,目前只是一个设想而已。”

邱老顿时松了一口气,随即在心里好笑,年轻人入古玩行才不到四年,怎么可能有这么多藏品?

能收集到几十件便是旁人一辈子都难以达成的成就了。

若是让他知道,现在云舟的藏品已经有180多件且70%以上都是精品,不知会作何感想。

见青年下午还要继续修复瓷器,邱老和叶馆长识趣的告辞,迫切希望对方明天便能入职。

技艺如此出众的瓷器修复师,自然越快越好。

云舟答应了。

市博物馆每周一闭馆,不上班,周二至周日的工作时间为8:30-17:00。

每个月调休4天,周末不能调休。

还好,和普通的工作一样。

第二天早上8点半,他办理了相应的入职手续之后,很快被馆长带到了文物修复部。

叶馆长:“这是云舟,最近入职古陶瓷修复师,从今天开始在博物馆实习,与你们同属一个部门。”

另外三位修复师虽然惊讶这个容貌精致的年轻人是被馆长亲自带来,但一听到实习,便明白这是编外人员。

何况年龄看起来这么小,应该是来积累社会经验的,或者在为下半年的事业单位招聘做准备。

至于为什么被馆长带着,或许是亲戚或者认识的朋友帮忙照顾一下,都有可能。

他们也没怎么在意,互相介绍了一下就开始继续工作了。

市博物馆的修复师一共三位,一位女性两位男性。

陶芳陶女士是做青铜器与漆器修复的,工龄17年;寇置业师傅负责书画古籍的修复,工龄30年,是博物馆的老师傅了。

最后一位是任函师傅,工龄11年,和云舟一样负责古陶瓷修复。

任函听到青年同是古陶瓷修复师的时候,略显诧异的看了他一眼。

古陶瓷修复十分不易,他跟着老师傅学了6年才开始单独修复文物,接下来的3年修复一般文物,近两年才开始涉及三级文物。

但是对方这么年轻,任函想着应该和他以前一样,听起来是修复师,其实类似于学徒或者初级工这一类的。

那也不错,需要修复的古陶瓷太多了,可以帮他打打下手。

云舟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只说自己接触古陶瓷修复有三年多,并没有多做介绍。

以他的年龄说了也没有人信,到时候还是凭实力说话吧。

互相认识之后,叶馆长带着青年在博物馆中熟悉环境,一边逛一边讲:“市博物馆共有6万多件藏品,包括陶瓷、绘画、青铜器、金银器、漆器、玉石、家具、古籍善本、文房用品等18大类,其中古陶瓷有近1万件,属于最大类目。”

其中,陶瓷、书画、青铜器、漆器、纺织品、百宝嵌、木器等品类都是需要修复的,可惜作为市博物馆,并没有那么多专业的文物修复师。

只能优先大类进行修复。

古陶瓷类别在整个华国都是数量最大的,需要修复的件数也最多。

叶馆长继续道:“这9000多件古陶瓷中,有18件一级文物,167件二级文物,700多件三级文物,其他均属一般文物。

这里面有40%以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我打算让你先从三级文物开始修复,你先熟悉熟悉,如果没有问题便将二级文物交给你。”

至于馆藏一级文物的修复,必须经审核后报告至国家文物局,由国家文物局准予许可后才可以修复,不是他们能决定的。

至于二级和三级文物的修复也需要汇报至省厅,不过这种审批速度较快,基本没有问题。

在此之前,要收集充足的材料和证据递交上去,不然批准的可能性不大。

一个上午基本在介绍中度过,云舟受益匪浅。

之前没有好好了解过博物馆的藏品和布局,这次在叶馆长的讲解下得到了专业的介绍,对他以后开办私人博物馆很有帮助。

两人一起去了食堂,饭菜还不错,两荤两素还有汤。

不过和云舟工作室的自助餐相比,显然逊色了许多。

叶馆长在心里轻叹一声,给他多夹了一个卤鸡腿,青年眼眸微弯,“谢谢馆长。”

其实他没觉得有什么,学校食堂也是如此。

咬了一口鸡腿,味道还挺不错的。

“叫我叶叔就行,缺少的工具我已经让人去采购了。”叶栾越说越觉得工作环境无法与对方的相提并论,“可能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凑齐——”

“没关系。”云舟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我明天先把必要的材料拿过来,现在的修复工具够用了。”

无痕修复和普通修复用的材料不一样,这里没有很正常。

“好。”叶栾愈发欣赏这个善解人意的年轻人,“那我下午便将第一批三级文物送到你那里,不着急修复,让任函和你讲解一下规则。”

云舟颔首,下午来到了文物修复部门。

三人在内室午休,他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个修复室。

这里的空间确实不大,三名修复师没有单独的工作间,共处一间,分散在不同的位置。

里面也没有无尘室,不过设备是比较齐全的,材料和工具堆满了柜子,水池、工作台清理得十分干净。

还不错。

云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任函挨得比较近,正对透明的窗户,保证光线充足。

还有单独的柜子和工具摆放架,明天如果将东西运过来,是可以存放的。

他拉开背包,将笔记本和几套自用的工具拿了出来。

今天下午好好观察一下任函的工作步骤,毕竟文物修复与普通的修复还是有差别的。

任函得到指示,给这个年轻的小伙子讲解文物修复的原则和步骤。

“首先,文物修复讲究修旧如旧,必须尊重原本的材料和状态,要查阅可靠的档案后才能开始修复。

其次,最少干预原则,尽量维持文物的原貌……”

见青年听得认真,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任函更加肯定他离独立修复还差得远。

不过看他态度认真,辅助自己应该没问题。

正说得差不多,见到门口运送文物的两位研究员过来了,“古陶瓷品类的三级文物,共三件,麻烦确认无误后签字。”

任函皱眉,不是上周才送来两件瓷器?

这两件作色有一定难度,至少要修复一个月,怎么今天又送来了。

他刚要出门,就见旁边的年轻人率先离开了位置,将送来的瓷器仔细核对损伤后,签署了名字。

“云舟?嗯,没有问题。”研究员对照着名册确认,收起了单子。

任函:???

他是不是听错了?!

陶女士和寇师傅也放下了手中工具,惊讶的朝青年看过来。

这个还没毕业的大学生居然真的是古陶瓷修复师,并且第一次修复的便是三级文物!

>